7月以来,南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高温日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40℃以上覆盖范围最广、降雨量最少。高温少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南方多地土壤墒情明显偏差。当前正值秋粮作物生产关键期,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高温叠加干旱,给长江流域农业特别是秋粮生产带来严峻影响和挑战。
日前,在江西省樟树市义成镇,果农冒着酷暑给果树和药材树浇水“解渴”。据水利部新闻发布会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5成。受异常高温天气影响,像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创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
高温少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南方多地土壤墒情明显偏差。当前正值秋粮作物生产关键期,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高温叠加干旱,给长江流域农业特别是秋粮生产带来严峻影响和挑战。
科学抗旱
力保农业丰收减灾
晴热高温炙烤荆楚大地,大地干裂,庄稼焦渴,湖北抗旱救灾形势严峻。据统计,6月以来,湖北农作物受灾面积690.47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57.2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7.09亿元。近日,农业农村部已派出“科技专家队”到湖北一线指导抗灾,财政部第一批拨付抗灾资金1000多万元,中国气象局紧急协调人工增雨作业飞机驰援湖北,三峡水库5天内为长江中下游补水约5亿立方米。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气象局人工增雨外场作业小队一直在“追云”。队长喻莎说,7月8日以来,平江县区域性高温天气已持续36天,气象干旱快速蔓延,按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评估,平江当前为中旱。
“我们要跟着云跑,抓住有利条件,给群众带来‘及时雨’。”喻莎说,作业小队在各乡镇蹲守,县气象台的值班员根据气象雷达实时监测,分析县域内哪个区域的上空有对流天气开始发展,云层开始加厚,就马上通过电话指挥作业小队前往开展人工增雨。
为了减少受灾影响,避免绝产情况的出现,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就南方高温干旱情况及抗灾工作进展召开调度视频会,相关专家组和科技小分队纷纷被指派至受灾严重地区。专家组紧盯关键时段、关键地区,积极会商研判,定准定实方案,因灾、因地、因作物的指导服务。相关专家建议,要对缺少灌溉和水浇条件的丘陵岗地和“望天田”,抓好喷施抗旱保水剂、“一喷多促”等农艺抗旱措施,对受灾较重甚至绝产的,抓紧研究提前收割留茬发展再生稻或者晚秋作物。
在江南茶叶生产区,晴热少雨带来轻至中度高温热害,局地茶树发生日灼。浙江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金志凤介绍,在浙江省,部分幼龄茶园以及修剪过晚、枝条绿叶层不足的茶树品种受到较大影响,受灾严重。同时,江南部分地区水果出现裂果、落果、日灼伤害等现象。浙江省新昌县气象局局长娄伟平建议,可在茶树、果树、蔬菜行间铺草,从而降低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条件的可在茶园、果园、菜地里架棚,棚顶覆盖遮阳网,有效避免阳光直射,减轻高温灼伤。
江西省柑橘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迎春表示,高温天气下,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提升服务精细度。柑橘日灼严重程度与品种、地势、设施等有关,开展滴灌、喷灌、喷施防晒剂的果园,日灼现象偏少。
引水灌溉
千方百计为抗旱储备水源
8月21日天刚亮,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四合村的一口鱼塘前,鱼塘主人陈登文像往常一样,搬出抽水机,从自家鱼塘抽水帮助村民抗旱保苗。伴随机器的轰鸣,鱼塘里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村民的菜地和果园。看到鱼塘的水流到自家菜地和果园,村民韩辉元松了一口气。韩辉元表示,由于持续干旱和高温,四合村有的地块已出现裂缝,部分山坪塘露出了塘底的淤泥,菜苗和果树都不同程度缺水,许多蔬菜干枯,一些果树的树叶也开始发黄了。
根据预测,9月,南方大部气温仍将在“高位运行”。此轮高温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对于旱区群众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秋粮作物的灌溉用水。近日,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要把防范高温干旱保秋粮丰收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把责任落实到市县乡、落实到人,把救灾物资和技术措施落实到户到田,积极储备抗旱水源。
作为全国主要的双季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晚稻栽插已经完成,晚稻正处于需水高峰期,目前是粮食生产保产、稳产的关键时期。湖南、江西、湖北各地通过加强引水保灌溉、科学管理用好水,努力减少旱情带来的损失,保障粮食丰收。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辽市镇丰林村的种粮大户彭小兵今年流转了660亩田种水稻。高温少雨天气持续,眼看稻田就要开裂,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村干部了解情况后,经过现场勘察,马上将情况报给镇政府。镇里先调度山塘和小水库的水进行灌溉,发现水量不足,又跟飞剑潭水库管理局联系放水。针对地势高的稻田,镇里还调来了抽水机,全力解决农作物用水需求。
在重庆九龙坡区,13座水库当前蓄水总量约428万方。目前,该区要求加强水库蓄水管理,对于有灌溉任务的水库,关闭所有放水闸阀和设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增加蓄水;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会同各镇检查梳理一批急需新增、修复的农业灌溉用水设施设备,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而湖南省酒埠江灌区,作为湘东最大的灌区,今夏实施了“四有放水法”,即放水之前有调查、放水之前有告知、放水周期有间隔、放水效果有跟踪。酒埠江灌区工作人员邱铁勇介绍:“我们调整了供水周期,不同干渠的轮灌周期不同,确保水能顺利到达尾灌区。”
在南京栖霞区,近6.6万亩在田农作物分片划块,落实分包责任,开展清沟理墒、疏通内外沟系,确保排灌畅通,统筹调度18座引水泵站,实现抓早引水、抓早蓄水。江苏已在全省层面强调,要抓细肥水调控等关键田间管理措施,努力降低秋熟作物高温热害影响,做好灌水调温,科学灌溉,补充水分,降低田间小气候温度。
精准施策
不浪费一滴水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建议,要科学精细调度控制性水库群,强化与电力部门沟通协调,科学优化细化调度方案,充分利用好每一方水资源,全力发挥流域水库群综合效益,有针对性地做好抗旱指导工作。
“干旱天气维持,水资源紧缺,更要加强科学管理,不浪费每一滴水。”湖南省岳阳市水旱灾害防御事务中心主任曹伟东说。
为避免村民争水引发矛盾、导致水浪费,湖南省临湘市坦渡镇实行“一把锄头管水”,全镇26座水库均配备“水管家”,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统筹调度水资源,力保每一亩农田都能及时“喝”到水。
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平定乡蓝田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村民潘国发正忙着对喷灌管道逐一检修。因为有了喷灌设施,农田里的晚稻在高温少雨天气里依然吸足水分,长势茁壮。
“喷灌设施水的利用率可达95%以上,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可与施肥喷药相结合,节省人工、提高效率。”余江区白塔渠管理局党总支书记陈国有说,通过不断加大节水设施、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能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的旱情。
(本版文字根据新华社、农业农村部网站、光明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文字整理:贾佳)
【链接】
研究挖掘,提高作物抗高温性能
据研究,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导致小麦减产6.0%,水稻减产3.2%,玉米减产7.4%,大豆减产3.1%。据预测,至2040年,高温有可能使全球粮食减产30%~40%。民以食为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如何用科学手段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院士率领科研团队,长期面向农业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需要,选择重大科学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率先在水稻抗逆复杂性状(抗高温、抗旱、耐盐)、产量复杂性状的基因挖掘及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水平的突破性成果。
经过长达近10年努力,林鸿宣带领科研团队最新的一项研究成果是,在国际上成功发现第一个潜在的农作物“高温感受器”。今后,可借助分子生物技术方法,将这项研究挖掘的抗高温新基因,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以及蔬菜等农作物的抗高温育种改良中,提高不同作物品种的高温抗性,维持其在极端高温下的产量稳定性。这对于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林鸿宣表示,当气温高出38℃时,会抑制许多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等的生长,特别是会降低许多作物的花粉育性,从而引起结实率下降,造成作物产量大幅度减少。同时,还会引起作物灌浆不实、籽粒不饱满,使谷物品质显著降低。因此,高温胁迫(温度升高至植物适宜范围最高点产生的对植物的能量代谢、生长发育的胁迫现象)加剧了世界粮食生产安全问题。
林鸿宣表示,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要借助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研究挖掘抗高温新基因,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以及蔬菜等农作物的抗高温育种改良中,提高不同作物品种的高温抗性,维持其在极端高温下的产量稳定性。这对于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