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宣
马鸣耀在一线忙碌着,他的母亲、妻子、弟媳、儿子等家庭成员们同样投身抗疫一线。
在抗击疫情的战线上,每天都有着动人的故事。那些在一线奋不顾身的背影,在家中,他们或是父子、母子,或是夫妻、姐妹……他们是一家人,是社会大家庭。
战“疫”前线
他是“第一响应人”
“口罩戴好,提前弄好检测二维码,保持一米线!”3月20日上午,在曹路镇永和村核酸检测点,永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鸣耀一边维护现场秩序,一边向村民提示着注意事项,这样的提示,今天说多少次,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永和村虽然面积不大,但有6个村民小组,常驻户籍人口约1200人,外来人口近1600人”,对于村里面的情况,作为村“家长”,马鸣耀如数家珍。可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核酸筛查的信息准确传递给每一户居民是一个难题。
接到通知,他带领着全体“参战人员”明确了“作战”方案:通过村民小组、村宣传员,在村区域内张贴公告,上门发通知等方式,短时间内尽量做到全村全覆盖。人员方面,除村两委、村民工作人员以外,村骨干也要把亲属发动起来,让大家一起做宣传,开展志愿服务。
其实,近段时间以来,曹路的村委工作人员都是不间断值班。作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鸣耀也不例外。平时要统筹疫情防控,查看台账资料,还要密切关注动态,落实上级的工作部署,更要保证重点居家隔离人员不“断粮”,村里老年人、孕妇等特殊群体有呼必应。通知结束,马鸣耀看看天气预报,接连两天都是雨水不断,他又不安起来,赶紧落实好防雨设施,要保证群众和医护现场不被雨淋。
3月的申城,春雨冷飕飕。冷风降雨中,医护人员依然穿着密闭的防护服,坚守在一线,没有一丝退缩,村民冒着冷雨撑着伞排队,而马鸣耀雨中来来回回走着,督促大家保持间隔一米,有序排队采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他觉得脚抬不起来了,原来鞋子被雨水灌满了。
“硬核”抗疫
全家都是社区“主人翁”
马鸣耀在一线忙碌着,他的母亲、妻子、弟媳、儿子家庭成员们同样投身抗疫一线。
马鸣耀的母亲薛阿姨,今年73岁,但老人家是村里活跃的志愿者,这次面对疫情,老人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村抗疫志愿者行列。在网格化筛查中,她做起了协调员,“我虽然没有年轻人体力好,跑得快,但是接接电话,传传话,我行!”
作为曹路镇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马鸣耀的妻子奚大姐也忙碌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按照工作机制,她可以轮换休息。休息在家,她也没有闲着,看到村里人少不够,就主动请缨,通知村民、维护秩序、登记信息、后勤保障……都有她的身影。“这些工作对我也不是难事,帮帮村里面,主要也是帮帮我老公!”
马鸣耀的弟媳妇承担着村里数据核查整理工作,她在做好整理数据同时,还利用中午时间为村值守人员做饭、送饭。“饭菜热乎可口,吃起来舒服,大家能喜欢我做的饭菜,我就很高兴了!”
马鸣耀的儿子小马是一名教师。看到一线需要人手,小马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志愿服务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对流调人员资料整理并及时录入、核对,为后续其他工作人员的管控处理争取时间。“教师是教书育人,我想用这次志愿者的经历,给孩子们上一堂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