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2月02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养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蓄”人才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必须培养高素质农民,特别是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标准化、体系化和精准化。

  农民课堂开进合作社

  脑袋“富”带来生活富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人们欣喜于身边的变化——这个“鄂西门户”一改常年人口大量外流状态,不少农民纷纷“拨转马头”,回乡当起了农场主、田管家、直播员……山区小县吸引力与日俱增,离不开乡村振兴、鄂西大花园建设等工作的持续推进,也离不开来凤始终抓住“人”这一核心,持续深化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从2016年开始至今,来凤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通过武陵山国家农民培训基地,组织农民培训1.3万余人次,带动近2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增收致富,让数万人有了一技傍身。

  从家具经销商变成高素质农民,到如今带动乡亲数万人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教育工作者,缘于来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向辉心中难舍的农业情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最初依托合作社做培训,到后来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通过教育扶智,让一大批贫困户的脑袋“富”起来。

  2018年,来凤县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将位于该县旧司镇农园的来凤县农广校交给向辉经营,并注册成为社会办学机构,搭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良好平台。因培训成效显著,2018年来凤县农广校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019年升级为恩施州职业农民培训中心;2020年再次升级为武陵山国家农民培训基地并加挂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实践教研基地的牌子,被广大农民称为武陵山的“农民大学”。

  在来凤,依托武陵山国家农民培训基地(来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着力打造“两个课堂”,一个田间课堂,一个车间课堂,在理论和实践中培育乡土人才。

  根据来凤县农村劳动力现状,把高素质农民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开展全科产品、全流程技术培训,满足农民各类需求。为丰富学科门类,培训中心不断扩大实训基地规模,把基地变成课堂、把课堂融入基地。目前,发展实训种植基地1.2万亩,实训内容包括藤茶、绿茶、李子、葡萄、草莓、黄桃、火龙果、中蜂等10多个品类。

  除传授给学员现代化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农园培训中心更重视培训学员灵活经营、拓宽销路的思维,培育出会管理、懂市场、视野宽的高素质农民。为拓展实训课程,培训中心积极联系周边典型的市场主体,把课堂搬进企业,带领学员现场学习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思路、营销手段,由企业主担任主讲教师,传授经验。实训企业大都是前几期的学员,他们经过培训后成功创业,能够做到一带十、十传百,让人才和技术的种子在全县生根开花,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恩施州尚蜂寨蜂业有限公司,是来凤县中蜂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99”养蜂法十分适合武陵山区,可以在短期内实现1户养蜂1000群。来凤县每次举办中蜂培训班,培训中心都会带学员来到尚蜂寨蜂业有限公司实地学习。

  在来凤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尚蜂寨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姚俊直接在自己的产业园里办起了培训学校。目前,已开办中蜂养殖培训班11期,培训学员330名,开展田间技术指导20多批次、服务蜂农近1000人次。经过培训指导,学员的中蜂蜜产量由每群5公斤提高到10公斤,经济收入增加。

  围绕特色产业

  强化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

  有着“中国海带之乡”、“中国鲍鱼之乡”等美誉的连江县,是福建水产第一大县,蓬勃发展的特色现代农业对高素质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连江县农业农村局今年选送了28名农民,参加福建农林大学等省内高等院校学制三年的非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

  为满足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教育的需求,今年以来,在做好高职扩招专项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基础上,福建省继续采取“四免一补”的补助政策(免学费、杂费、书本费、报名考试费,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3000万元,选送一批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有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初高中毕业生,到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大中专院校免费接受非全日制学历教育。

  “这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将成为区里发展农业的中坚力量。”延平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地处闽北地区的南平市,是福建重要的农业大市,依托良好的生态,延平区的园艺产业、畜牧业相对发达。今年,延平区择优选送了61名高素质农民,参加福建省农业院校大专学历教育,涉及园艺技术、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等多个区里急需专业。

  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通过集中面授、学员自学和跟踪指导等方式,将农业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帮助高素质农民掌握新发展理念,学习新技术,开阔新眼界,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

  “缺什么补什么。”围绕茶叶、水果、畜禽等福建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按照“省抓示范培训、市抓特色培训、县抓产业培训”的思路,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实施方案,会同省财政厅将专项资金3000万元下达到各市、县(区)和培训单位。

  在培训模式方面,依托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农广校、农技推广单位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在“讲什么”上找重点,“谁来讲”上下功夫,“怎么学”上多变样,采取线上学习、集中授课、送教下乡、田间教学和异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探索有鲜度、有梯度、有高度的因材施教培育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培训课程方面,遵循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规律,围绕培训主题,选点布线、系统设计,每个班次科学设置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综合素养课,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科学用药等专业能力课,以及团队建设等能力拓展课程,让学员在现场教学中提升能力水平。今年面向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推广部门,广泛征集优选了35位培育名师和35门精品课。

  在推介示范基地上方面,按照“产业效益显著、技术装备先进、组织管理规范、示范引领明显、交通食宿便利”的遴选标准,推介公布了38个示范基地,打造一批高标准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学点和实训观摩点,为更好地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破唯学历等评价体系

  职称评定大门为农民敞开

  2017年,浙江提出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的评审范围,评审并轨、证书统一,实行“弱化论文、突出技能技术”的申报条件,坚持“差异把握、分类评价”的评审标准,体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0年,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持的农业正高级职称评审会结果出炉,全省109名新晋农业正高级职称人员中,4名职业农民“榜上有名”。

  肤黝黑、身形精瘦,初见薄永明,一眼便瞧得出他经常往田间地头跑。他是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专家,这次被评为正高级农艺师。在农艺业深耕28年,薄永明认为,育种人就是要泡在田里才能出成绩。薄永明的试验田培育出了优质高产西瓜品种“美都”,凭借较强的抗病性和耐储运等特点,已成为农户心中响当当的“宁波制造”。这些年,薄永明团队育成瓜菜新品种74个,其中青菜品种基本实现替代进口,近5年他主持育成的瓜菜新品种已推广250万亩以上。

  “以前申报农业科研项目时,对申报人有职称要求,总觉得底气不足。”薄永明说,如今有了正高级职称,不仅有助于申报相关课题,更有信心在研发上加大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新品种。

  获评正高级畜牧师的麻剑雄一直致力于培育优质国产长毛兔品种。“这意味着自己有了更大的平台,要为长毛兔产业培育更优质的品种,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麻剑雄说。

  此次一同评上的还有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的正高级农艺师娄建英和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的正高级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马亚平。与薄永明和麻剑雄一样,娄建英也是本科学历。她深耕蔬菜种子培育工作30余年,主持选育的杂交一代早春甘蓝(俗称包菜)“争春”“晓春”品种,成为全国主栽品种。马亚平是中专学历,从事茶产业40余年,一直奔走在茶园、工厂、实验室和销售一线。

  什么样的农民才能评上正高级职称?“这4名职业农民,都是深耕各自领域多年的佼佼者。”吴新民说,在农业正高级职称资格评审工作中,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与人社部门经过多轮会商,科学确定评审条件和量化标准,突出政治品德和工作实绩,激励基层一线和农业主体,并对每位评审对象按分类评审原则进行量化评分,严格把关。

  近年来,浙江一直在探索农业农村人才培育,相继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乡土人才培育计划等,进一步加大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力度。据了解,浙江省现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中,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达16万人。

  2021年3月,浙江又为农民打开了正高级职称评定的大门,规定除涉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人员外,职业农民也可参评。

  (本文据《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光明网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文字整理:陈祈)

  【延伸】

  深刻认识构建高素质农民标准的重要意义

  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培训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逐步推进。

  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命题。农民职业化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农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职业精神的提升过程。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4%,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劣势明显,加快推进农民的职业化进程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建构一套适宜的分层分类的职业标准,涵盖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职业精神等。这个职业标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来实现。

  标准化是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需要。从农民培训实践来看,现行培训仍处于“大水漫灌”粗放型培训阶段,培训目标泛化、培训内容错位、培训绩效难以有效评估,教育培训后难以与职业有效对接。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类型构建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要着力从现代农业产业的高素质需求入手,研究建立一套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分类分级管理相协调的岗位设置,通过岗位任务分析,形成分层分类的职业标准,建立规范化的培训方案及标准,完善教育培训认证制度。陈遇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言论
   第04版:走村镇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动态
   第07版:热点
   第08版:国际
培养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蓄”人才
东方城乡报调查02培养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蓄”人才 2021-12-02 2 2021年12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