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三农参考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黄山徽州区:乡村“美颜师”让抛荒地变“诗意栖居地”

  一处古色古香的徽州民居,院子里一汪池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不同颜色的灯笼花、夜来香、水葫芦等相映成趣……走进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石际村张真钢的屋子,宛若闯入一幅乡村油画。今年国庆假期,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乡村旅游新业态点迎来游客50.3万人次。越来越多的村子,“变身”美不胜收的网红打卡地。

  这些蝶变,与一群特殊的“下乡人”密不可分。

  张真钢2007年从深圳辞职来到黄山,寻寻觅觅中来到徽州区西溪南镇坑上村。在这里,他把坑上村一处破旧危房成功改造为“诗意栖居地”,受到村民广泛认可,并亲切地称他为“坑上老爹”。自此,他与徽州山水一见倾心,开始了一个外来人对乡村的重新发掘之旅。

  张真钢学过油画、摄影,在深圳做过记者、导演。看到村里好山好水养在深闺人未识,他发动村民美化乡村,还请影视制作的朋友来观光推介。这种美化的目的是唤醒乡村之美。旧石块,用来铺设地面造就不规则之美;树根,改造成复古的茶桌;废弃水泥块,堆建起漂亮围墙……他在乡村建设中坚持“废物利用”“修旧如旧”的理念。“以前总想挣钱去城里买楼房,现在看着张老师将抛荒地,变成像花园一样漂亮的家,大伙也心痒痒。”64岁的石际村村民江正春说,一些村民在修缮改造老房子后,还做起了民宿。

  黑夜里,西溪南镇琶村村,一间灯火通明的玻璃房里,鲁敏坐在玻璃房内的桌子前,一边翻阅花卉书籍,一边记录着。窗外院子里,尤加利、三角梅、绣球花、凌霄花、黄枫树等近300种植物,构成了鲁敏心中的“莫奈花园”。

  8年前,鲁敏怀揣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辞职来到农村,“盘”下村口“让村民头疼的水洼地”。

  为将“水洼地”改造成漂亮的开放式花园,鲁敏钻研种植技术,出外参观学习,加入各种花艺群“切磋”技艺,逐渐从“养不活一盆花”,到在圈内小有名气。琶村村老百姓都喜欢叫鲁敏“琶姐”。“村口脏乱差的荒地,变成了花园。”村民黄排妮说,受“琶姐”影响,村里人开始重视村居环境,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守护着美丽村庄。

  如今,越来越多像张真钢、鲁敏这样的“新来客”参与到乡村振兴,他们用创新与热爱描绘着锦绣。

  2016年,张建玲与丈夫辞职来到黄山市徽州区做起民宿。丈夫发挥装饰设计所长,在民宿内不用乳胶漆、做榫卯结构家具。原生态的民宿风格受到很多人欢迎。张建玲则爱好手工制作,收购村民们生产的土特产品,加工成烘焙品、手工皂和传统月饼等,通过互联网销往各地。

  两人的乡村事业,最多时雇用10位村民,不仅提高了村民收入,更传递着“有机种植,不打农药”等观念。“越是原生态越受欢迎。”张建玲说,一些村民已经开始改用牛羊粪有机肥施肥,种出来的东西不仅价格卖得更高,而且基本上一上市就被抢空。

  “新来客”与当地村民,彼此成就。14年来,张真钢改造的房屋、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附近的乡镇也来邀请张真钢去讲课,向这位美丽乡村“规划师”取经。杨玉华 张紫赟 刘方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稿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关注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走村镇
   第07版:热点
   第08版:国际
乡村建设推进“软”“硬”兼施、有“里”有“面”
安徽宿州现代农业大不一样
安徽黄山徽州区:乡村“美颜师”让抛荒地变“诗意栖居地”
东方城乡报三农参考周刊05安徽黄山徽州区:乡村“美颜师”让抛荒地变“诗意栖居地” 2021-10-28 2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