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吐绿、百花争艳,战“疫”最紧张的时刻迎来了春季农忙时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农村基层来讲尤其如此。作为市生态环境局、市环科院选派的驻村指导员,我同华星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在区、镇相关部门领导下,坚持疫情防控不松劲、细抓春耕保民生,做好“自家人”、当好“勤务兵”,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在协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努力协调资源、落实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
春耕备耕践初心,不误农时不负春
2020年春耕正好遇上疫情高峰期,如何做好疫期的农业生产工作,关系到全村百姓新一年的收成,作为驻村指导员,我同村干部一起,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果蔬种植大户,查看春耕备耕情况,了解广大村民的所盼、所望,及时协助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助推进新苗发放、果树修剪、造型养护、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农业条线重点工作。
为了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华星村创新服务手段,多渠道引智引力,助力疫情防控期间农业生产。早在年前,我就对接好市农科院和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的有关专家,拟在春耕期间为村民开设专题讲座,但因疫情原因相关专家不能到村指导,于是创新采用视频会议、电话咨询等新媒体服务方式,为有需求的农户进行多媒体咨询,并提供远程诊断。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为更好服务村民,市农科院果蔬专家张兆辉、田守波应邀于3月中旬到村进行现场指导,走访了蔬菜种植基地、新种植果园及大田种植农户,现场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就有机肥料腐熟利用、施用注意事项以及果园水肥管理等和农户进行了详细交流,并为果蔬种植大户留下手机号码,随时接受农户电话咨询。
华星村的农业产业结构呈现一枝独大的特点,柑橘等经济果林种植面积占一半以上,相对于其他多茬经济作物来说,柑橘的亩均收入相对偏低,同时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作为纯农地区的华星村,农业发展遇到了瓶颈障碍,亟需改善种植结构,寻求经济高效的种植模式。通过市农科院专家协调,积极对接种源公司,为华星村落实了一批果蔬种子赞助,其中不乏水果玉米、日本南瓜等新品种。我们希望通过引进特色新品种,发动农户试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春耕以来,我积极对接相关科研院所农业专家,为华星村的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献言献策。上海交大李银生教授建议结合华星村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贯穿循环经济理念,提出生态果园模式;农科院专家田守波等提出崇明有较多的地方品种,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所建立“乡土品种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这样不但可以保护地产品种,还能通过提纯、复壮等技术实现地产农作物的高产增收。接下来拟通过专家(教授)工作室等平台搭建,继续推进科技下乡试点,根据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需要,把相关专家请到家门口,并以此建立长效机制,探索乡村振兴新思路。
牢记驻村新使命,专业技术助振兴
作为科研人员,我长期从事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一线科学研究。驻村以来,结合镇村实际需求,发挥专业特长,牵头编制完成了“绿华镇华星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和“东风西沙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市、区生态环境局、市环科院及绿华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830万元的“绿华镇华星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日前已获得区发改委批准立项,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
我在工作中发现,春季华星村的秸秆清运任务十分繁重,因为种植结构关系,整个绿华镇春季秸秆废弃物产生量巨大,主要为柑橘修枝产生的农林废弃物,其清运及处理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在派出单位市环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正积极推进以柑橘修剪废弃物为主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方案的编制工作,力争从燃料化、基质化等主要方向,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努力实现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崇明区绿华镇华星村驻村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