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良
最近一段时间,单位同事总会在群聊里发出地产农产品的拼团信息,搭配好的蔬菜、鸡蛋等禽类产品、速冻包子、当季水果等,可以说应有尽有,虽然通知都标注了或50份,或100份起送,但拼团失败的次数相当稀有。
拼团大都能够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来是疫情防控期间,前往超市、菜场购物多有不便;二来是拼团的产品食材新鲜、品质可控、价格实惠,例如蔬菜,30元钱就可以买到10至15斤,品种5~7个,足可以满足一家人两三天的饮食需求。
而更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在于,周围参加拼团的人大多是“三农”工作者,对于生产单位及品牌、品质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的甚至对生产过程、绿色认证都相当熟悉,再加上联系人是兄弟单位的同事,多重信任叠加下,拼团生意“火爆”也就不难理解了。
据笔者了解,这种营销模式在疫情防控期间具有相当大的热度,本市多个涉农区都在此期间鼓励和推行过“农产品套餐+社区拼团”,浦东新区还特别为此开发了微信商城。尽管这种模式最初是为了解决疫情防控期间市民消费和农产品销售对接的难题,但其能够成功,并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后仍然保持活力,实际上暗合了农产品“地产地消”的概念。
“地产地消”作为日本的舶来品,最初是指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在本地消费,后来又扩展为“按照本地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通过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活动,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当面交流的机会。”尽管我国有部分学者对“地产地消”进行过研究,但整体上这个概念在国内仍是新鲜事物。
“地产地消”概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1981年,日本农林水产省首次提出时,主要是针对当时日本农村传统饮食习惯中钙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问题,期望通过推行“地产地消”,普及健康、科学的饮食文化。之后,随着大量他国农产品涌入日本市场,“地产地消”活动一度沉寂。进入21世纪,由于日本食品行业发生了不少恶性事件,使得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十分脆弱,加上国民更加注重饮食健康,因而更加注重农产品安全性、新鲜度,“地产地消”被重新提出,鼓励消费者尽可能消费当地或临近地农产品,同时鼓励农民生产多种农产品。
从其概念和形成过程可以发现,农产品拼团这种“地产地消”,有着这种模式所具有的明显优势——
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群体的直接对接,减少了流通的中间环节,确保了产品的价格优势;
提前预订,给生产者充足时间,基本可以实现当天采收、打包、送达,确保了农产品的新鲜度;
起送份数限制,增加了订单量,摊薄了运输时间成本和运行成本,保障了生产者收益;
基于相互信任的购买行为,减少了过度包装,促进订单的简约化,体现了绿色消费理念;
……
对照以上特点,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地产农产品直营店,企业、学校集中供餐,农超对接,乃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体验活动和消费活动等,都可以作为“地产地消”的典型模式。
当然,我们乐见上海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打造品牌、提升品质、优化服务,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市、华东、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提升附加值,推动农业增效。
但我们同样也应该看到,“地产地消”模式在推动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塑生产者和消费者信任关系等方面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值得生产经营者去探索和尝试。特别是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这种模式对于促进产销对接,保障市民生活和农民收益中的表现,尤其值得我们去审视和探究。
“因为对接上的问题,大米没能团成……”“由于需求量大,西红柿配送时间调整为……”“为减少统计失误,请大家试用一下这个在线协作文档……”在同事组织拼团过程中,仍旧出现过种种问题,既有模式互信和共识、生产者供应保障能力等问题,也有拼团“底商”的精力(或收益,如佣金等)、生产者营销手段等问题,如果长期推行,仍需要生产者做好充足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也需要在政策机制推动、成本规模控制、可持续盈利模型等方面下一番功夫。
(作者系本报融媒体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