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一天,凌晨四点半,67岁的宋雪龙搬起已经装箱的四喜风糕,骑上电瓶车往离家十几公里外送货。他知道,订购四喜风糕的顾客都是家里办喜事的,他们开心,自己心里也高兴,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宋雪龙和妻子朱文娥退休后,孩子们也都成家了,为了打发时间,夫妻俩试着做起了四喜风糕,没想到几年做下来,名气渐渐大了。当初为了方便顾客联系,宋雪龙随手在名片上写下自己曾被过继时的继名“张龙”,未曾想,如今“张龙”有了名气,大家却渐渐忘了他本名。
江南人喜糕,素来有食糕的传统。“糕”寓意“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糕的制作相对简单且易存储。冬日里,那灶台蒸糕时弥漫的烟火气夹杂着生活的气息,缭绕不散。糕对于江南人的意义,正如饺子在北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般,家家户户都会做,江南人只有吃了糕才算过年。旧时,罗泾属偏僻落后的农村,当地农民长年累月,起早摸黑忙于农事,常因陋就简地制作点心用于充饥。农家点心名目繁多,制作方法各不相同,烘烤煮煎应有尽有,尤其是农闲煎糕,农忙食用,极为盛行。四喜风糕在普通农家点心中脱颖而出,成为百姓青睐的名点美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到了现代中国,因各地物产和风俗习惯不同,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地方风味,有京式、广式、苏式、闽式、扬式等样式。而四喜风糕正是和其中著名的“苏式糕点”一脉相承,在选料、用料、工艺制作、风味、时令、生产经营上,别具一格,享有“南点”美称。
宋雪龙说,四喜风糕制作起来并不复杂,自己这门手艺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原先,每家每户都会做,随着住所的迁移,很多人住进了楼房,因制作的工具太多,大家嫌麻烦,做的人便少了。”宋雪龙介绍说,四喜风糕主要以当地优质稻米为材,粳糯搭配,在浸泡后沥干磨细成粉,经加糖水拌和,筛虑成料,装入模具,于笼格内蒸煮而成。虽然工序并不复杂,但粉之细度,料之干湿,辅料添加之合理,火候把握之适度,均需掌控得当,恰到好处。介绍的过程中,不一会功夫,朱文娥便做好了几只,很是娴熟。记者看到,罗泾四喜风糕形状不一,有各式圆形糕、花式型的定胜糕,因使用辅料之故,口味也不尽相同,无论何种糕,均有糯而不黏,味美爽口的鲜明特色。四喜风糕常被应用于当地民俗,成为新婚之喜、生儿之喜、乔迁之喜和寿诞之喜的必有之物。以此作贺礼,以此分赠亲友乡邻。
除去日常购买外,罗泾四喜风糕还活跃在当地的各大节日场合中,无论是庆贺新年还是重阳探亲,喜结连理或是啼声初鸣,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总是少不了这些软糯香甜的糕点用来招待宾客。细数历史订单,宋雪龙对那些结婚办喜事订过糕、没多久生了孩子又来订的“老客户”印象深刻。“喜事一桩接着一桩,我也替他们感到高兴!”做糕是个体力活,起早贪黑,十分辛劳。宋雪龙老两口打算做到干不动的时候就休息,他们的孩子有时也会来帮帮忙。如今宋雪龙的女儿还帮父母在微信朋友圈打广告呢!这一块小小的四喜风糕,经过罗泾几代原住民对于传统苏式派系精华的传承,又融入了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已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美食。逢年过节,尝一口软糯香甜的风糕,有了它便有了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