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已经实现了政府“河长制”的全覆盖,对于辖区河道的生态治理,可谓力度空前。与此同时另一支参与河道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正在形成和壮大,这支被媒体亲切的称为“民间河长”的队伍中,有环保专家、公益人士、媒体记者、学校教师、普通村民等等,实现了“政府河长”与“民间河长”的“双轮驱动”,为岸清水绿提供了重要保障。
专家型“民间河长”能从水环境治理的角度看出问题所在也能专业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公益人士能向社会传递环保理念、学校教师能向学生传递爱河护河的知识与技能、媒体记者可进行舆论监督。他们从各自所熟悉的领域出发,积极开展河流的巡视、监督、保护等工作,这样立体生动的护河体系的建立为真正实现长效可持续的生态河道治理提供了现实可操作的路径。
各级河长制的全面推行,为水污染防治构建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责任体系。而民间河长的走马上任,则为生态治理引入了另一支生力军。由于体制和部门职能分工等诸多因素,导致很多问题“政府河长”发现不了。随着“民间河长”的加入,这些“民间河长”能够发现一些“政府河长”注意不到的问题。“民间河长”是对“政府河长”的有益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其中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民间河长的意见能否及时通达相关部门和决策层,并能多大程度影响决策,这不仅关乎民间河长的工作积极性,也决定着民间河长制度的生命力。
生态保护的主体责任在政府,但这并不意味着污染治理只靠政府单枪匹马应对,尤其是像江河湖泊等水域污染防治和保护,更需要广大民众良好的环保意识配合。因此,民间河长制度的实施,对于培育广大群众环境主人翁意识无疑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