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假,广东一位月薪3万的母亲“火”了。她晒出了账单,孩子暑假的花销几乎可以抵去她同期全部的收入,看着这份包含国外游学、培训、钢琴考级、游泳私教、奥数、英语、请阿姨等等所构成的账单,别说3万月薪,30万恐怕也能花完。
原本是让孩子放松、休息、玩耍的暑假,就这样在钱的推动下变了味。如果这仅是个例,恐怕也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有调查显示,在上海,暑假中的孩子完全没有报任何社会培训班或夏令营的不到10%。不少家长都陷入了这种焦虑之中,“花了钱,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为什么不给孩子多报几个班,就不踏实?中小学校课程设置在“减负”,并“禁止补课”,但家长的教育责任和孩子的前途不能“减负”校外培训让孩子的起跑线不再均等,参加培训的孩子在学校中的成绩就占据了优势,成为“减负运动”的受益者,大家自然就开始为孩子“增负”,开始砸钱、开始焦虑。
不得不说的是,校外培训机构在这场教育的博弈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利用平台,炒作升学竞争,制造紧张和焦虑情绪。比如暑假期间有培训机构就打出了“努力一暑假,开学当学霸”的口号。还有校外培训机构竟越俎代庖成为一些名校掐尖的工具,他们举办各类奥赛培训班,而这些竞赛成绩,正是一些名校进行生源选拔的依据。
以家长微信群为代表的信息过度互动与交流也容易造成家长之间的互相攀比,互相较劲给孩子报了多少培训班、特长班的趋势,最终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培训机构,而对于孩子,现在还很难判断利弊。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超的智慧来驾驭,当教育沦为一种低智商的“烧钱游戏”,家长和孩子都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这样的现象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认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