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贺梦娇 杨清悦
12人团队维护500多个品种郁金香
阴雨绵绵的6月,记者驱车来到了鲜花港,由于不在花展期间,园内游客寥寥。在郁金香种植区域,工人已经把郁金香种球铲走,让土壤进入修复时期,静待几个月后新种球的再次入土。
郁金香最早产自中国西藏,它却在异国颇为盛行,后来又成了荷兰的国花,但如今它们已漂洋过海回到家乡,在上海鲜花港的土地上吐艳。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就是来自上海鲜花港展示园的技术员们。在有着丰富的郁金香种植经验的Buschman教授指导下,他们通过长期引种,最终筛选出适合上海气候条件的品种。从2005年至今已经成功举行十三届大型郁金香花展,每年花展期间接待几十万的游客,就在今年500多个品种共320万株郁金香就绽放在鲜花港,给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这离不开展示园技术人员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记者了解到,每年的12月份,技术员们就开始埋下郁金香的种球,一人一岗,各司其职。除了郁金香的生产和维护工作,12个员工同样还是记录员,他们要记录每个品种种下后从出苗、抽穗、谢蕊直到花期结束的整个过程,每天的天气情况也要一一记录在案。由于500个品种分散在园内各处,即使是同一品种,考虑到美观也被分配到不同区域,员工为了完成自己的记录任务,需要走遍整个园区。一天下来,即使他们使用了交通工具,手机上记录的步数仍多达几万,这数据却成了他们的自豪。
他们的假期一年能积累一个月,但工作忙起来并没有机会休假,大多数人因而放弃休息。他们单位领导看到了心疼地说:“放你们一周假轮班回家休息。”可是技术员们却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这里蓝天白云和美丽的鲜花能在这工作,我们是最幸福的人,还有一个区域的花我还需要观察不能休息啊!”正是有这样一个爱岗敬业的集体,让鲜花港的花卉事业蓬勃发展,2009年10月,上海鲜花港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上海农业景区的空白。
守护花期确保郁金香如期绽放
“说好50天左右的花展,如果郁金香开不出来,或者提前很久就谢了,那是不行的。”展示园的员工告诉记者,刚开始种植郁金香的时候是艰难的,因为有很多突发情况,比如遇上天气气温不高,到了花期郁金香迟迟不开,或者天气温度偏高,郁金香早早就开了,他们就要担心是不是很早就会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种植,在荷兰专家的指导下,他们才渐渐摸清了郁金香的“性情”。
2005年,《郁金香新品种引种及露地栽培技术应用》是上海鲜花港被列为上海市“科技兴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单位后所承担的花卉科研项目之一。项目以每年4月份举办的“郁金香花卉新品展示”为技术依托,荷兰专家和鲜花港的园艺种植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了一套针对上海及周边地区完整的郁金香露地栽培管理和花期调控的技术规程。
该项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并被专家组认为是在大规模引进郁金香新品种的基础上,对种球处理和露地栽培技术进行了二次创新,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尚属首例。并且由于此项技术的突破,也使得上海鲜花港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心转移,发展设施农业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延伸。自此,一年一度的郁金香花展成了上海鲜花港一张亮丽的名片。
为了让游客赏花的时间更为充裕,展示园的技术人员协同专家对园内的郁金香等球根花卉均作了精心策划和运作,郁金香的花期一般在20天左右,但他们采用一系列现代技术创新方法,使每年的郁金香绽放时间从4月中旬一直延长至“五一”假期,花期足足延长了近一倍。
应对大雨或是大风等天气情况,他们也有所准备,“我们现在利用错层栽培,在温室里种上两三层郁金香,一旦园内的郁金香谢了,能够及时换上,不让游客扫兴而归。”为了不影响游客赏花,他们往往要在下午4点之后带着工人开始补花,遇上郁金香大规模补种,他们的工作就要到天黑之后才结束,凌晨一早再开工。这期间,他们晚上只能休息在员工宿舍,第二天一早就上班。
忙过了花展,他们也闲不下来。因为园内的红掌、凤梨以及其他球根类花卉也需要他们的照料,12个人里有人分管生产,有人分管销售,有人还要负责旅游这块,这也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而近年来,作为上海沪郊最大的一个花卉展示园区之一,上海鲜花港也在打造四季花港,争取打造成一季一景的花卉展示园区。因此,阳春四月,300多万株色彩艳丽的郁金香在明媚春光中婷婷玉立,展示“花中之王”的高贵与优雅;盛夏之时,朵朵荷花睡莲轻盈娇羞,与多情妩媚的荷兰玫瑰争奇斗艳;新秋之际,菊花将牵手百合让你沉醉在秋的沉思中不能自拔;这里的冬仍不寂寞,温室花卉描绘出一幕幕“花的海洋”的真实影像。
在上海鲜花港展示园员工及其他员工的努力下,上海鲜花港已成为沪上最令人陶醉的一处现代农业旅游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