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
2008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作出调整,将端午、清明、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增定为可组合成具有三天假期的小长假日。
中国传统节日无论是节日设定的时间、节日的诸多风俗还是节日的演变上,都体现出顺应自然节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源于农耕生产中产生的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习惯,体现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顺应与把握。
端午节也是如此。端午时节万物滋生、农事渐忙、春意已消、逐渐燥热、天灾地孽开始出现,由此,端午节期间各种民俗事项都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渴盼。拿吃粽子的习俗来讲,粽子古称角黍。黍是中国古代五谷(稻、黍、稷、麦、菽)之一。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角黍之所以用菰叶包裹,因为菰叶生于水中而属阴,菰叶包于黍外,象征“阴外阳内”之状,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合、风调雨顺的愿望。
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一个特性,即处处显示出人的主体地位,对人、家庭、国家三者的关注几乎是每个传统节日的核心内容,所谓“家国天下”。端午节中,采用多种压邪之物如艾蒿、符图、雄黄酒等进行驱邪避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而姻亲交往、朋友相聚、师生互礼则表达了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尤以家庭关系为重,寄托了人们以过节的形式维持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美好愿望;另外,通过吃粽子、划龙舟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则体现了端午节对于爱国这一国家、民族永恒主题的弘扬。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国家的节假日体系是反映一个国家根本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文化指标,其中蕴含的节日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而缺乏内涵的节日符号将失去象征意义和传承价值,是徒有其表,难以对公众发挥文化血脉的维系作用。
(二)
每当端午等传统假日来临,总会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诸多担忧和议论——“现在的端午节,商家成了主角,用尽心思捣鼓推销粽子。留住民俗内涵,应从学会包粽子做起……”“外来节日文化的侵袭,使我们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是粽子,吃喝玩乐成了传统节日的唯一内容,长此以往,传统节日核心价值的传承就有断裂的可能……”
笔者以为,凡此种种的担忧和议论,从一个视角折射出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关注议论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传承的呈现方式。
必须指出的是,任何民族习俗的传承,必须将传承的整个过程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和品味。以端午节为例,作为农耕社会的产物,传导祛病、祛邪、祈求和互致安康的文化内涵及弘扬爱国情怀的价值取向,无疑具有世代传承的永恒魅力。而承载这些内涵的载体,诸如,端午节门插菖蒲、艾草以祛邪,洒雄黄酒以治毒,室内燃长香以驱蚊蝇,小孩挂内装樟脑等药物香囊、头上搽雄黄以祈求幸福平安健康等具体习俗,终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成为一种传说和记忆,不再被后人延用。虽然粽子这一载体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将长久延续,但现代商业社会以生产化形式制作粽子也是大势所趋,要提倡当代青年人都重新像他们的长辈那样自己回家包粽子看来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其实,在笔者看来,商业文化的介入未必会抽空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对于一些具体载体逐渐淡出现代主流生活的现状,也不必过多“杞人忧天”。应该看到,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推动引领下,传统习俗重视回归家庭、凸现节日功能、弘扬文化价值,正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三)
我们以为,如何传承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能仅靠政府和专家的打造,每年重复一些看似热闹却难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活动未免太过单调和乏味。如何在传承过程中融入现代生活,呼唤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参与热情,通过维系家庭和睦、凸现节日功能来弘扬文化内涵,则是我们需要花大力气做的功课——不死守所谓的原汁原味,不依赖抽象空洞的说教诠释,不拘泥老套单一的传承形式,才能吸引更多民众的参与,使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在民间自觉流行。
不由得又想起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的旧事,当然就文化遗产全球化大背景的视角而言,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并非是坏事,而笔者以为,韩国的“申遗”成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恰恰是在传承方式上的一些思路和做法。韩国的端午祭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在传统的文化活动中注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现代转型,从而得到了国际认可。(2009年,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
我们认为,传统习俗传承不能脱离当代社会背景,不能与公众生活相隔离,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更不能有功利心态、政绩考量。而应该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形式的创新,把传统节日习俗文化融入当代民众的家庭生活之中,让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巧妙融合,把传统节日转化为一种时尚消费,最大程度地吸引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参与热情,感受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让他们感到好玩又受益。同时,在现代生活中充分挖掘传统民俗的核心内涵的独特魅力,不断焕发传统节日和民俗新的活力,让传承在民间自觉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