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飘散着浓烟、阴霾漫天;江河湖泊里漂浮着秽物、恶臭难闻……这些都是很直观的环境污染,但人们很少能注意到自己脚下也正遭受着严重的污染。”本报本期《三农大参考》聚焦土壤污染专题(详见T4T5版),直面当今中国农业无法忽略的一个严峻现实——哭泣的大地母亲呼唤修复。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面对大地母亲的哭泣,让我们一起走过土壤,了解大地母亲的现状,探究导致土壤质量恶化的成因,寻觅土地修复的良策,让我们一起鼓与呼,为保护我们的大地母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们整理编辑这一专题的初衷与目的所在。
只有干净的土壤,才能生长出干净的食物,当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土壤,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这就是土壤污染。
很显然,这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的大事情,哭泣的土壤在呼唤修复。尽管中国的土壤污染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就世界范围而言,土壤污染修复尚是一个“新的课题”,而中国的土壤污染修复起步更晚。
时不我待。尽管我国的土地污染修复还处在萌芽阶段,但毕竟已经起步,我们期待,随着政策、法律体系完善,融资机制创新以及技术手段升级,哭泣的大地母亲会重塑健康的风姿,因为,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守护农村土地的健康,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