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博士农场”念好稻田里的“生态经”

  水稻田里养些鱼,吃掉杂草和害虫并不罕见。可在崇明江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近千亩“稻鱼共生”的水稻田里,水稻纹棵病、稻瘟病的发病率却比常规稻田少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初夏时节,记者前往江凡合作社港西基地一探究竟。

  □文/摄  记者  欧阳蕾昵

  鱼在“活水”里当“卫士”

  “已经翻了两遍土,再过两周就要插秧了。”江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崇明的博士农场之一,这段日子,农场主黄国超把办公室搬到了稻田里的“田间教室”。茶几上,一块锃亮的“授权书”格外引人注目,“今年,我们的生态大米正式成为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特许商品。”

  黄国超是崇明庙镇鸽龙村人。2014年,他从浙江青田引进了稻花鱼,投放进庙镇基地的水稻田里,经过多年努力,成功摸索出了“稻鱼共生”模式。一方面,稻田为鱼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平时鱼儿在深水区休息,饿了就在稻田浅水中穿梭吃稻花、虫子和杂草,另一方面,鱼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在这种“稻鱼共生”模式下,即使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也能保证水稻正常生长。

  “‘稻鱼共生’不是随便什么鱼都可以的。我曾尝试投放草鱼苗,结果没多过久,草鱼就把水稻秧苗都吃光了。”黄国超告诉记者,“稻鱼共生”中的稻花鱼学名田鱼,是淡水鱼的一种,由鲤科鱼类演化而来。有红、黑、花、白、青、粉等颜色,自古便养在稻田中,故俗称“田鱼”。虽然出自稻田但无泥腥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鳞片柔软可食,营养丰富。“稻鱼共生”在浙江等地有悠久的种养历史,并形成了稳定的消费市场,但在上海,知道稻花鱼的人并不多。

  为什么养稻花鱼能减少水稻病害,有专家推测是因为鱼的活动增加了水体流动,疏松了土壤,为水稻提供了更优良的生长环境——鱼游在“活水”里,水稻也长在“活水”里。在插秧时,黄国超尝试降低密度,保障通风,让阳光得以照进来,不给病害生存的空间。去年,他曾做过一次试验,“在田块间系一根绳子,等着稻飞虱等害虫‘上钩’。看准时机一拉绳子,虫子纵身一跃,瞬间葬身鱼腹。”去年,是水稻病虫害高发的年份,“虫口夺粮”成为大多数水稻种植户的目标,而江凡基地的水稻稻穗饱满、长势良好,病虫害完全控制在无害水平。

  稻因鱼而优

  由于长期不用化肥农药,稻田里,小龙虾、螃蟹、黄鳝、鲫鱼、青蛙等生物不请自来,田埂上各种杂草也从来不用除草剂。“这些杂草中生活着的寄生蜂、蜘蛛等昆虫可是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天敌!”黄国超介绍说,这种“生物防治”方法虽并不能完全杜绝病虫害,但能确保水稻的优良品质。现在,庙镇基地每2—3亩散养着一只白山羊,它们是田埂上最自然的生态“除草剂”。“羊在吃草时留下草根,让寄生蜂得以栖息。”黄国超解释说。

  2016年,江凡合作社被评为区级示范合作社,2019年荣获“崇明区博士农场”称号,合作社生产出的稻谷通过了绿色认证,大米和田鱼通过了有机认证,合作社现主打“宝岛鱼米香”、“游鱼优米”大米品牌。黄国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和一般的水稻种植相比,通过养鱼除草,基地的“稻鱼共生”种养结合实现双丰收,节约了近三分之二的人力成本。2019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平均每亩投放鱼苗150尾,收获稻谷750斤;每亩收获大米480斤,亩产值7200元;每亩收获田鱼100斤,亩产值2800元,合计种养结合亩产值10000元,经济效益远超过常规水稻种植收益。

  “只要路子对,农业一样能赚钱。”自从探索“稻鱼共生”模式后,黄国超就像着了魔,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基本都“泡”在了农田里,每天开着车在田间小道上转悠,查看水稻和鱼的长势,本就黝黑的皮肤晒得更黑了。

  玩转稻田

  2020年,江凡合作社推出了“稻田认养计划”,每人可认养0.2亩到1亩不等,根据自己的需求成为稻田主人。平时,稻田由“管家”黄国超管理,认养者可以随时来参与农事活动。水稻收割时,所有产出都归认养者所有。为了让稻田主放心,黄国超还在稻田里装上了摄像头,认养者可以通过调取监控录像,24小时查看稻田里的“风吹草动”。

  今年,黄国超又有了新计划:“养在鱼塘里的小龙虾长势不错,明年开始准备投放在稻田里,让市民游客过来体验钓龙虾的乐趣。”不仅如此,黄国超还与附近的凯农酒店合作,客人钓上来的龙虾可以直接带到饭店加工食用。“稻花鱼颜色丰富,红烧、煲汤、糟熘都很美味。”到了盛夏时节,站上港西基地的木栈桥上,还能体验“张网捕鱼”、“浑水摸鱼”的乐趣。

  博士农场可以没有“博士”,但一定有技术、有创新、有情怀。黄国超认为,“稻鱼共生”种养殖结合模式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鱼在系统中既起到了耕田除草、减少病虫害的作用,又可以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该模式完全可以复制推广,对未来崇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走村镇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禁毒专刊
   第B06版:公告
   第B07版:公告
   第B08版:公告·养殖
在“博士农场”念好稻田里的“生态经”
移民镇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在“博士农场”念好稻田里的“生态经” 2021-06-29 2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