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浦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浦东合庆镇建光村“红枫叶”歌声阵阵献给党
~~~——记浦东张江镇夏韵读书沙龙班长汪正刚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素昧平生淡如水 一片真心扶共进
——记浦东张江镇夏韵读书沙龙班长汪正刚

  □通讯员 顾新康

  我是一位新疆回沪知青,2016年,经人介绍参加了江夏居委的读书班,有幸与汪正刚老师相识,汪老师个子不高,貌不惊人,属于走进人群毫不起色,不引人注目的一类,只知道他住在同小区,不是最熟悉,相见时也只是点头、或打一下招呼而已。

  进入读书班接触后,自己感觉与汪老师很有缘,原来我的老家与他的旧居只是相隔了两条小河,只是那时大家都幼小未能相识。几十年过去了,居然住在一个小区前后栋,再后来他成了我文学创作的引路人。

  刚开始,汪正刚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平淡无奇,只是说话幽默风趣,出口成章,比较有知识;时间一长,我对他的感觉直线上升;特别是前任读书班负责人或工作繁忙调离,或家事离开本居委,2017年,由他担任沙龙的负责人。他将读书班改名为富有诗意的夏韵读书沙龙,并提出了“读书明理,读书增知,读书快乐”的活动宗旨 。沙龙的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在张江镇的文化团队中小有名气,成为江夏居委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汪老师善于思索,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带领我们走出去,游古镇、住农家乐、观展览,都由他充当义务讲解员,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轶事,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毫不费力。并因势利导,希望我们爱党爱国爱家,发挥余热,为建设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辅导我们书写游记、读书笔记、观后感等,培养大家的写作兴趣,提升大家的写作水平,并无私地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将一些不能使用电脑的作者的文章输入电脑,还化费精力修改文章。一般文章经他修改以后,文章的立意能够上升几个档次。

  汪老师不但鼓励大家写文章,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带头书写读书心得,每年的沙龙读书心得汇集,他书写的文章数量遥遥领先,质量也是上乘的,令人赞叹。

  他无私地辅导我们写作,把写作的要点、技巧,包括他这几年写文章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他两次做过癌症手术,平时也因身体发病需要住院治疗,但是一旦身体感觉舒服,他就靠在病床上发微信,关心沙龙人员的写作。真是呕心沥血,不遗余力。

  我在初中毕业后,一方面因生活所迫,一方面不被外界所吸引,加之家庭成份高,参军无望,得知新疆建设兵团招人,可以穿军装,发武器,屯垦戍边,心情激动之下就把户口簿偷出来去报了名。怀着美好的幻想和满腔热情,踏上祖国的西部边疆——新疆建设兵团。但现实与幻想大相径庭,艰苦的劳动、贫乏的文化生活,为了脱贫而拼搏,为了吃饱肚子而挣扎,早把一切爱好抛到瓜畦国去了。直到1976年改革开放以后,生活一点点好起来。一切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出版事业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些刊物纷纷出版亮相。我也重新捡起了上学期间读书的习惯,稍有时间就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1997年回到上海,就在张江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后来到养护院,在川沙图书馆办理了读者证,至今业余阅读坚持了24个年头。

  我们进疆时的动员词说,三年后可以回家或参军,谁知一去就是三十多年,直到退休年龄才叶落归根。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想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到家乡真有点两眼一墨黑,除了自己的家人,有些亲戚朋友、邻舍隔壁之人也不相识了。为了尽快与社会相融,不至于与社会脱节,我参加了居委的老年歌队和读书沙龙,参加读书沙龙的初衷是与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聊聊时事政治,听听别人的见解,丰富自己的知识,认识一些新朋友。压根儿没想自己写文章。虽然从小就有喜欢看书的爱好,但我生性懒散,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肚子里没有知识积累,骨子里没有文学写作的细胞因子,从来没有写文章的冲动和爱好。

  参加读书沙龙后,汪正刚老师经常鼓励我、帮助我,并根据我的生活经历,教我从最熟悉的人和事入手写出自己的感受,要求我每读一本书以后写一篇感想。每次我的习作交给他,他总是细致地阅读,修改文章中不通顺的句子和错别字,还常常鼓励说写得不错,今后继续加油,丝毫没有不耐烦和看不起的神态,对我鼓舞很大,使我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从不会写、不敢写到敢写能写,进而看到好的事物和景象就想用文字表达出来,一吐为快。

  回眸这几年参加读书沙龙的经历,感慨万千,文学写作对我来说真的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几年跌跌撞撞地走过来,竟也写了十多篇习作。每当我的懒散性格和缺乏知识积累时,我总是好像看到汪正刚老师的殷切希望的目光,让我不敢懈怠,有种赶鸭子上架似的感受,慢慢地去完成写作任务。在习作中,除了有《4·23海上大阅兵感想》、《国庆70周年阅兵、游行观后感》、《百年功绩,彪炳史册》等文章,是我触景生情产生了写作冲动,一气呵成的。有的文章是在汪老师的指点、关心、督促下完成的。

  回想我这几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以及取得的微不足道的成绩, 只能说是我遇到了汪老师这样的良师益友,我在这里由衷地说一声:“谢谢你,汪老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走村镇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禁毒专刊
   第B06版:公告
   第B07版:公告
   第B08版:公告·养殖
忆党史 话发展 庆祝党的生日
素昧平生淡如水 一片真心扶共进
东方城乡报浦东A07素昧平生淡如水 一片真心扶共进 2021-06-29 2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