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
又到父亲节,父亲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父亲名为李平福,出生在山东诸城县中水泊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童年时为地主放过牛,当过雇工,还讨过饭,历尽苦难。1946 年,19岁的他就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中共诸城县埠头区委组织干事。1949年3月,父亲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来到了嘉定。
5月13日,嘉定解放。根据组织安排,父亲留在了娄塘,先后当过粮库主任和中共嘉定县娄塘区委组织委员,后升任为娄塘区长。当许多当地群众得知他们的区长由一个20来岁的小青年担任时颇感好奇,大家称其为“小山东区长”。
解放初期,娄塘地区的农业生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于是父亲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号召群策群力,一面变革生产关系,一面组织力量恢复生产,促进“大生产运动”不断掀起热潮。终于在后续数年中,当地的粮食、棉花、大蒜等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一直处于全县的领先地位。
父亲因家境贫困,没上过几年学,缺乏理论知识,在学习与工作上遇到一定的困难,在组织安排下,参加了在扬州举办的南下干部文化学习班,不但提高了阅读文件的能力,进一步领会党的方针政策,还自己写报告和发言稿。
1953年,父亲刚调任新成立的嘉定县财政科科长不久,又辗转徐行、华亭、唐行和朱桥等地,相继担任公社社长、党委书记。在之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父亲就一直在嘉定北部地区奔波忙碌。
那时,由于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交通工具,父亲下乡蹲点、指导工作或访贫问寒,就迈开双腿,说走就走,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副铁脚板。后来终于觅到了一辆“老坦克”,无论是深入田间地头,还是到农家走访调研,“老坦克”总是伴随着他。
父亲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处处身体力行。在唐行工作期间,面对当地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居低不上的形势,身为公社党委书记的他,决心发奋图强力争上游。他团结公社一班人,深入第一线,拜老农和农业技术人员为师,参与种植试验田。父亲总是忙忙碌碌,几乎天天超负荷工作,有一次,父亲在与农民一起下田劳动,不幸心脏病突发,不得不让人从农田里抬出送往院救治。
辛勤的付出,总会有丰厚的回报。改革传统的耕作技术,终于使公社的棉粮生产水平逐年提高。棉花亩产连续11年在全县夺冠,多次被评为市、县级农业先进集体。
那时,父亲就十分注重培养年轻人,无数经他培养的青年,有的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还入了党,成为一名出色的基层干部。
后来,父亲调回了嘉定城区工作,先后担任了中共嘉定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物资局局长、中共嘉定镇党委书记等职。以往,父亲调动工作时,我们家属也跟着他到处“转移”,没个固定的家。当组织上决定配给他住房时,父亲执意要搬到工人新村住。他说,我就喜欢跟老百姓住在一块儿,能经常走动走动,拉拉家常,还热闹,挺好的。
父亲为人忠厚,待人和蔼,邻里都乐意与他交朋友,说说心里话,还常亲切地唤他为“老山东”。父亲对烈军属、贫困户尤为关怀备至,于是他又有一个“困难户的好朋友”之誉。即使他调回城里工作,许多乡亲也常上门看望,他就热情留他们在家里吃饭,有时聊得很晚了,错过了末班公交车,就住在我们家里。经常如此,母亲难免有所抱怨,说是“你真把咱家当成招待所了”。父亲则辩解,“过去在乡里工作时,得到了乡亲们的不少帮助,如今得知恩图报嘛!”
朱桥乡水产村有一姓孙的人家,我父亲蹲点时就经常吃住在他家,时间一长,父亲和老孙就交上了朋友,老孙还让女儿认他为“义父”呢!唐行乡柏家村的一户人家,几乎每年都要到我家来看望父亲。一些乡亲来的时候还带一些自家种的蔬菜以及河浜里捉的鱼,而父亲也总坚持要付钱给他们。
父亲一生俭朴。他那点工薪,除了支撑一个有4个孩子的家外,还不时寄钱贴补老家亲属。虽然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但他从不伸手向组织要补助。
父亲还是一个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人。在他担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期间,曾有在外地工作的亲属希望父亲帮忙调回嘉定以照顾家人,但父亲始终没答应。
父亲作为一名党的南下干部,励精图治,把嘉定这片土地视为第二故乡,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他和无数的南下干部一起见证并亲历了嘉定的发展。
由于父亲中年就身患冠心病,加之长期积劳成疾,不幸于1987年5月31清晨突发心梗病逝,走完了他六十年的光辉人生历程。
父亲,您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