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近日,福建泉州4岁女童依依(化名)所佩戴的电话手表突然发生自燃,孩子的手背皮肤被严重烧伤为三度烧伤。据悉,发生自燃的电话手表,系网上购买,为何会突然自燃,目前还有待调查。这犹如警钟,不仅提醒消费者注意产品安全风险,更提醒生产企业严把质量关、职能部门强化常态化监管,紧守儿童用品安全防线。
【微博热帖】
@鲁阳: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有力是实现有法必依的前提。儿童电话手表不仅属于强制性认证产品,生产企业必须申请认证、加贴证书才能生产销售;而且必须取得无线电型号核准认证、入网许可证,符合信息技术设备质量标准。一经发现未认证或不符合标准的假冒伪劣问题,都应该采取最严格监管手段、最严厉处罚措施。
【综合观点】
智能电话手表是当下常见的儿童穿戴产品,此次发生自燃伤人事件,引发了很多家长对产品安全的担心。
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随着产品的功能不断完善,智能电话手表现在几乎是儿童的标配,很多家长用它来联系、定位孩子;另一方面,在智能手表的普及后,自燃、爆炸等威胁儿童安全的事故,也是时不时发生,形成了不小的隐患。
此次自燃事件到底有无使用不当的情形,现在还无从知晓,但不管怎么说,没有外部加热而发生突然自燃,产品的质量安全漏洞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这种漏洞背后,一个更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智能手表行业目前并没有严格统一的生产标准与销售规范。
此前有媒体曾统计,在某平台网售的销售量前32位智能手表中,有13款存在安全漏洞,行业发展的粗放程度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存在的安全漏洞,不仅仅是自燃、爆炸等。比如,还有典型的辐射问题,央视曾做过一组实验,实验显示,一些儿童手表在接打电话时的辐射值,甚至超过手机的1000倍。
此外,现在的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功能花样翻新,不仅能够接打电话、定位,有些还可以聊天上网。在隐私安全风险之外,还存在着影响儿童心智的潜在问题。而类似这些隐患,无疑也与行业发展标准、规范的缺失息息相关。
2018年,被誉为“儿童智能手表制造之都”的深圳,曾出台了《深圳市儿童智能手表技术标准文件》,针对隐私保护、材料安全等各方面的隐患,明确了技术要求规范,填补了国内的行业空白。但这毕竟是地方标准,而不是全国适用的规范,参考意义自然相当有限。
因此,面对自燃爆炸、隐私泄露等逐渐增多的安全隐患,对高速发展的儿童智能电话手表行业,应该加快生产标准和销售规范的制定,让行业发展告别野蛮生长,有据可依。没有人愿意为儿童用品安全问题“埋单”,所以守护儿童用品安全必须常抓不懈、严抓不止,以零容忍态度杜绝任何可能的风险隐患。
对消费者而言,购买儿童用品务须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标准的产品。互联网平台也需要切实压实平台、渠道的责任,从提高售卖准入门槛、严守质量关口、畅通投诉渠道等入手,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