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建设要在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之间把握好节奏

  【核心提示】  乡村对于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来说,具有稀缺性资源价值,要发挥乡村资源优势,需要在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之间把握节奏。从整体布局层面来看,要有更精准的发展定位和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具体到区、镇、村的区域范围实施操作来看,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时制宜。

  □周留昌 贾佳

  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上下了大功夫,彰显初步成效。乡村对于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来说,具有稀缺性资源价值,要发挥乡村资源优势,需要在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之间把握节奏。从整体布局层面来看,要有更精准的发展定位和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具体到区、镇、村的区域范围实施操作来看,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时制宜。

  从乡村规划的理念认知来看,要防止乡村肌理和乡村特征要素“被弱化”。要警惕以“城市社区再造”的理念规划乡村,特别是在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试点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过程中,不能按照城市建设的思路去规划复制,不能把乡村建成城市风格,切忌在乡村建筑风貌设计中体现 “去农村化”的“兵营式”风格,带来乡村文化记忆的丧失。

  从乡村建设的带动面来看,切莫忽视了农民自主自愿的主体作用发挥。诸多国际化大都市推动乡村振兴运动的成功案例显示,乡村振兴“活的”经验和有益创造诞生在一线,归根结底,在于充分尊重和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让农民广泛参与其中。切忌政府因包揽过多,权责边界不明等带来的发展制约。

  从项目规划的实施进度来看,要理性对待工期,切勿急于“长期目标短期见效”。从长远讲,乡村振兴事关百年大计,从具体任务目标来看,乡村总体规划、产业造血机制培育等尚需时间,也需要有更为稳妥的周期,所以在认识上应防范将乡村振兴长期历史任务短期化的倾向,克服推进中的急躁心态,而具体到一些涉农土地、资金等相关政策落实,可能还需因事而异。切忌在推进过程中以“一刀切”的时间节点做强制性要求,应考虑留有相对灵活的时间和空间余地。

  从目标任务的验收效果来看,要防止“以典型塑政绩”,追求“盆景式风景”。真正以产业振兴为带动的乡村,才可能真正让乡村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才可能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切忌以财政高成本、高投入换来“盆景式”再造,这将为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难题。

  笔者认为,从理念认知上,要注重乡村价值的保护和挖掘。充分尊重江南水乡的自然肌理和生态脉络,充分保护乡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功能,展现其完整复合式生态系统价值。要做到这一点,要在具体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下更大功夫研究;在措施方法上,要注重全面激发村民参与的活力和动力。对于如何建房,在哪里建房,建什么样风貌的住房等问题,通过机制和流程再造,进一步明晰推进主体。对于基础性设施建设,以区、镇等财政投入,进行整体性推进;对于村民自主建房、修缮、翻建等,充分释放村民自主选择权,在设计风貌上,要注重保持风格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充分给予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建房出资等问题上,从长远考虑应通过机制确立进行权责明晰;在行动落实上,要慎重把握实施节奏的轻重缓急,注重规划村落推进因时制宜。必要时,可针对具体实施项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考量,做市区两级“一事一议”,给予适当的弹性的实施时间,避免对项目完工节点限定过死;在考量测评上,要注重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不同的项目内容,有不同的特色和价值,不同的区域村落,有不同的空间特征、沿革历史和发展实力,不同的规划方案,有不同的财力构成和资金来源,还应以更灵活的考量和测评机制予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给予有步骤、分阶段地科学引导。

  (作者周留昌系松江区政协委员、松江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贾佳系松江区政协委员、本报记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稿
   第03版:言论
   第04版:新农村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动态
   第07版:热点
   第08版:国际
乡村建设要在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之间把握好节奏
自己种的树也不能随便砍
农民画,描绘乡村之美
农家书屋需要更多“打开方式”
东方城乡报言论03乡村建设要在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之间把握好节奏 2021-06-17 2 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