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变乡村教育不能只打教师主意
  【核心提示】 客观地说,影响城乡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教师的差距。然而,一些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即:解决了乡村教师的问题,乡村教育便万事大吉;投入足够的资金,乡村教育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种看法是倒果为因,有可能耽误了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

  □储朝晖 

  同在一个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下的教师,为何在城镇和乡村会出现那么大的差距?其实,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村民和市民享受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摆放到平等的地位,这才导致了乡村学校师资、设备、投入等各方面的不足。而唯有在理念上确认村民和市民、乡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地位是平等的,再去解决师资等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乡村教师水平。

  应该看到,城乡教师的差距不是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而是长期以来没有把城乡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没有意识到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良性生态。乡村教育投入不足、师资招聘和培训体系不健全等多种因素长年累积,从而造成乡村教师乃至乡村教育的严重落后。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一些地方教育管理者想打造一所或几所当地的优质校,认为要先把城里的学校办好,进而把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城市学校,采取面向乡村招考优秀教师进城的措施。这客观上带动了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源的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的风潮,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的马太效应。

  提高乡村教师整体水平不能完全依靠资金投入,首先应转变观念,意识到保障每一名乡村儿童上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即便为此付出更多,也应该不折不扣地做好。然后,从推进教育均衡抓起,采取各种措施办出农村教育的特色,从政策性的倾斜到制度的完善,逐渐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去,让乡村教师愿意留在乡村。在此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地培训乡村教师,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而不是简单照搬城市学校培训教师的策略,把乡村教师培训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从必要条件看,如果没有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受过专业培训、认真负责且得到充分支持的乡村教师团队,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将无从谈起。从充分条件看,仅仅是教师好又未必能办好乡村教育。过去几十年,不少乡村就经历了优秀教师在乡村献身却无力改变乡村教育落后状况的窘境。乡村教师的老龄化、知识贫乏、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基本上都是在必要条件不必要、充分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逐渐恶化的。

  所以,有关“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必须放在改进整个乡村社会的大背景下,需要注重改善乡村教师“进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环境,创造“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育生态,而不能简单认为给乡村教师提高工资待遇,乡村教育就能彻底改善。因为资金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万能的,也不能简单认为只要把资金拨付下去,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

  资金只是一个媒介,关键还在于人。提升乡村教育整体水平在于尊重乡村教师的人格和情感,在于尊重乡村学生的教育基本权利,在于像尊重市民那样尊重村民,像保障市民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权利那样保障村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尤其对那些目前还留守在乡村学校的贫困家庭儿童,这些措施才是雪中送炭。在此基础上,改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较差的现实状况,将其工作量降到合理程度,增加他们成长发展和升迁的机会。若将所有这些当作一个整体去做,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和农村社会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摘编自“教师俱乐”头条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稿
   第03版:言论
   第04版:新农村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动态
   第07版:热点
   第08版:国际
农村政治生态重构中要注重公众参与
改变乡村教育不能只打教师主意
“村官代办制”力求群众零跑腿
东方城乡报言论03改变乡村教育不能只打教师主意 2019-06-27 2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