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市重要的“菜篮子”和绿色农副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农业是崇明经济的重要支撑。崇明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近日,崇明区农委联合市社科院共同推出了“崇明农业负面清单研究报告”,标志着国内首个农业负面清单正式诞生。
守住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双底线”
“崇明农业负面清单研究报告”中提出:到“十三五”末,通过实施负面清单,农业畜禽养殖业重点污染源减量化100%,农业绿色食品认证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30%,地表水农业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5%左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5%,农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以AQI 表征)78%。通过创新农业生态监管和农民生态自治相结合多元管理机制,全面控制和有效防治农业面源和点源污染,使崇明生态农业对世界级生态岛的贡献度达到50%以上。“十三五”末,崇明有望在全市率先实现绿色农业全覆盖。
据悉,“负面清单”是一种市场准入管理模式,最初运用于外商投资领域。我国把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引入内资市场准入领域,用来指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级政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而“农业负面清单”指的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为生态红线,确定农业生产的生态评价指标标准,对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源、违规行为、落后产能实行减量化和退出机制。
2018年3月,崇明区农委委托市社科院专家团,正式启动崇明农业负面清单体系制定相关工作。通过召开四场“崇明农业负面清单专题调研座谈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充分、细致、深入的立体调研。5月,由市社科院起草编制崇明农业负面清单,并提交了课题初步报告。经过几个月的征求座谈、专家研讨、课题报告,目前,崇明农业负面清单课题已形成阶段性成果。
“五大”崇明农业标准体系全覆盖
建立农业负面清单制度不仅是政府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改革行政管理方式的一次革命性举措,也是一次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不利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将被列入负面清单,迫使经营主体调整生产模式。记者获悉,崇明将全面实施五大农业生产标准:即绿色农产品标准、农业生态环境影响标准、农业生态要素指标标准、农业高效集约化生产标准、农业资源利用率标准,确保绿色农业和生态岛目标的全面实现。对于不执行、不达标、无合格证照、上违规黑名单和诚信黑名单的生产主体全部列入负面清单。
根据负面清单实施计划,崇明将按照国家绿色农产品标准,补充完善执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规范和技术标准、畜禽养殖标准、田间管理标准、准入门槛标准(企业和农户生产能力要素标准)、农业水、空气、废弃物排放标准和土壤保护标准、监管、检测流程规范和执行标准,通过建立标准清单和制度清单,建立全区统一的农业负面清单标准,为农业生产主体准入、生产过程监管、监管整改和退出机制提供统一依据。根据上述农业生产技术标准、排污标准、制度规范,对崇明农业进行普查;重点规范生产过程,对于目前生产技术无法控制的重点污染源农产品生产采取禁止措施。
制定“八大农业生产”规范制度体系
崇明将制定“八大农业生产”规范制度体系,使农业生产从经验管理向标准管理转变。包括绿色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制度、田间管理和养殖环境管理制度、农产品包装运输管理制度、农业废弃物管理制度、档案统计管理制度、产品检验制度,环境监测制度。八大体系从制度层面推动农业生产活动规范化,强化制度、实施、检查、整改的农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并纳入全域范畴,以负面清单形式遏制、清除违规生产行为。此外,崇明还构建“三个网络信息平台”体系:以网络化、大数据管理平台为抓手,建立农业生产信息平台(企业农户数据库、农产品生产数据库、农田数据库、绿色农药、肥料、饲料供货和使用数据库),绿色农业认证平台,农田水质、土壤检测平台,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对农田植入“身份证”和“电子警察”,实现定向查询、实时跟踪、问题追溯、污染预警和动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