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家庭农场”
  口述:孙雷 1957年11月生。曾在共青团松江县委、松江县委办公室工作。1991年2月至2001年8月,先后任松江县泗泾镇党委书记,松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副县长、副区长等职。2001年8月至2003年1月,任南汇区委副书记。2003年1月至2008年2月,先后任崇明县委副书记、县长。2008年2月至10月,任市农委主任,党组书记。2018年1月,任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其间,对家庭农场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研究较深,参与推动上海在2015年率先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三农”工作的实践者。

  【瞬间】

  松江区于2007年率先进行了家庭农场探索。当时的松江,一部分农民纳入了镇保,其余都加入了新农保。农民有离开土地生存的能力,也有出去找一份工作的条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给土地集中起来创造了可能。再加上松江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成熟稳定,全区粮田机耕率、机收率、水稻良种覆盖率均达到100%,一户农民经营上百亩粮田不成问题。同时,松江也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反哺农业,有条件在体制机制上率先取得突破。为此,松江区选择了实施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

  【故事】

  上海家庭农场的探索发轫于松江区,松江区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探索起始于2007年,经过5年多的发展,到2012年底,松江区家庭农场数量已由最初的20多户发展到1206户,经营粮田13.7万亩。之后经过总结、推广、提升,上海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可以说,上海家庭农场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东部沿海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本。因为,只有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才有成长的“土壤”。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又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松江区素来被誉为“上海之根”,曾是传统农区,拥有良田21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7万亩。特别是浦南地区,作为上海居民生活用水重要水源涵养地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它不能发展重化工业。另一方面,随着上海大都市的快速发展,种田微薄的收入不再被上海农民所看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城市二三产业。2007年,松江区非农就业农民已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0%,这意味着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还在种田。

  “种好不想,不种不像,种种白相相”,当地流传的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句话也真实反映当时农民种田的纠结心态:每家三四亩田,好好种田不想,收入太低;不种田又不像农民,荒了太可惜;只好种种玩玩吧。松江的情况也是上海沪郊农村的一个缩影。随着农村“劳力荒”逐年升级,种田的人逐渐演变成了老人和外地人,粗放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改变这一情况,松江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在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方面,一是规范土地流转,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推行农民将承包土地委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的方式,从而集中农民土地,将土地交给真正有志于从事、有能力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农民经营;二是对老年农民实行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只要老年农民将承包土地交给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可增加享受每月150元的养老补助;三是加强对直接种粮农民的政策扶持,其中,在中央、市级水稻种植补贴的基础上,给予粮食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费补贴;四是切实维护土地转入方的合法权益,区政府实行土地流转最低指导价格,并随着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而浮动。

  在选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培养职业农民方面,一是明确准入条件,规定只能由本地农民经营,面积控制在100至150亩,主要从事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二是公开透明选拔,在农户自愿提出经营申请的基础上,由本村老干部、老党员、老队长民主评定,择优选择,每年3次考核并实行淘汰退出机制;三是稳定经营者队伍,在坚持100至150亩规模的基础上,延长家庭农场承包期,要求不少于3年。

  另外,就是加强社会服务,实现专业化生产、机械化耕作。一是强化社会服务,围绕家庭农场的生产需求,建立了涵盖良种繁供、农资配送、烘干销售、农技指导、农业金融和气象信息等内容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二是扎实推进设施农田和高水平农田建设;三是积极推进“机农一体”,培养能自行驾驶农机具、搞自己劳动为主的现代农场主;四是积极推进“种养结合”,通过“公司+农户”合作模式运作,做到“七个统一”,即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结算、统一处置,有效控制生猪生产过程,确保上市生猪的质量。

  2007年至2012的五年间,我们称之为上海家庭农场发展的探索时期。松江探索发展规模在100至15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并在粮食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种养结合”、“机农一体”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的出现,使种养结合成为了可能,松江松林公司按照现代化养殖要求,为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提供苗猪和饲料,家庭农场负责养殖1200头左右猪,每年就有6至8万元收入,加上种粮食收入,农场主每年就可收入15万元左右。还有一种方法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以片区为单位,为家庭农场提供农机服务,当然这种模式可能是过渡性的,最终还是要让农机专业合作社有自己的土地,因此发展方向还是机农一体。

  松江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有益探索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立,其成功得益于参与土地流转农民的支持和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积极实践,得益于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在本市家庭农场推广过程中,我们还积极探索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协同,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比如前面介绍的松江的种养结合模式“松林肉食品有限公司+松林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签订生猪代养协议,生猪养成后,由农民合作社组织收购上市,支付给农户每头50元的代养费。二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如嘉定区粮食生产合作社退出生产领域,由家庭农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合作社着力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创立品牌、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方面出谋划策,增加农业生产经营的综合效益。三是“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如松江成立区农民合作联社,为家庭农场提供农资配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机服务、大米加工、法律咨询、信息化管理等服务;四是“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如松江农机合作社成员除了经营自己的家庭农场,还与其他家庭农场签订农机服务协议,农忙时,大家互助合作,统一调配人员和机械,使农机资源共享和有效使用,提高效率。

  现在回想起来,2013年以后,松江区的家庭农场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本市家庭农场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

  近年来,上海在发展家庭农场方面大胆探索,不断提升调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土地流转、种粮补贴、农机购置、推广种养结合、贷款贴息、保险补贴等方面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并根据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扶持政策。市和各区县两级财政部门对家庭农场的补贴达到每亩400至500元,金山、奉贤、闵行、崇明、浦东、嘉定、青浦相继出台了推进家庭农场发展意见,并落实推进举措。

  我们倡导的宗旨是,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场,但绝不搞一刀切,各区县探索适宜当地的最优模式,要让农民自己觉得干这件事是有吸引力的,他就会珍惜,就会更有效率。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上海的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发展取得了四大成效。首先,家庭农场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对上海来讲,实行专业化规模经营更有重要意义,家庭农场将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既充分体现中央关于农村“三权分置”,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精神,又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明显提高;其次,家庭农场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第三,家庭农场解决了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随着家庭农场效益的不断体现,在松江浦南地区已经出现了第二代农民,原来外出打工的农民现在已经承担起父辈农业生产的责任,从原来的企业里返回所在的农村进行务农;第四,家庭农场促进了农民和农村现代化。家庭农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职业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种植方式和技术,有效地保护了农田环境和土地资源,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工作环境,为加快实现农民和农村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本文根据2015年采访稿整理而成)

  文字整理/奚晓文 顾斯佳

  【意义】

  破解“未来谁来种地”难题

  建设家庭农场最大的积极意义是破解“未来谁来种地”的难题,下一代家庭农场经营者在哪里?这是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现有家庭农场主中,55岁以上占33.7%,51岁到55岁占20%,也就是说三分之一以上将在3—5年内退休。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和居住转移,农村剩余居民还在自然减少。或许答案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种田,最好是“子承父业”。引导农民的后代回归农业,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对农业、农村原本就有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另外,其父辈经验也能得到传承,可以手把手地教导年轻人如何种好田。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流到农业中来,“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正在上海破题。在松江家庭农场中,也已出现了40余户“子承父业”的经营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言论
   第A03版:动态
   第A04版:特稿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种植
   第B08版:专题
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家庭农场”
东方城乡报专题B08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家庭农场” 2018-10-16 2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