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茬口轮作:重发病田块,提倡与非葱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菌源。
(4)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5)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开好排水沟系,防止雨后积水引发病害。适时收获,晾干后低温贮藏,防止病害在贮藏期继续蔓延。
(6)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与黑斑病同期发生可兼治);防治时应注意多种不同类型农药的合理交替使用。
绿色防治用药:可选用18%戊唑醇微乳剂(安盈)1000~2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50~100克);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3000~4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5~35克);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捷菌)1500~2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50-75克);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1000~12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40—50克)等喷雾防治。
常规防治用药:可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矜剂(扑海因)800~1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00~125克);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大生M 45)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25克)等喷雾防治。(未完待续)
大葱、洋葱黄矮病
大葱、洋葱黄矮病是由葱黄矮病毒侵染所致。仅危害葱类植物,是常见的病害。
【简明诊断特征】 大葱、洋葱黄矮病在大葱和洋葱上的表现有所不同。病症常在生长中后期表现严重。
大葱染病,表现为在叶片上出现长短不一的黄绿相间斑驳或黄色条斑症状,叶片扭曲,稍扁平,叶尖逐渐黄化;发病严重时,植株生长受抑制或停滞生长,使植株矮小,叶片黄化无光泽,下垂,最后全株萎缩枯死。
洋葱染病,多在育苗期开始发病,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绿花斑或黄色长条斑症状,叶片呈波状,稍扁平,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生长,使病株明显表现为矮缩。
【发生规律】 病毒主要吸附在鳞茎上越冬,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病毒主要通过多种蚜虫、蓟马汁液接触或田间管理的农事操作传播至健康的寄主植物上,病原一般从寄主伤口侵入。
病毒适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70%左右;最适感病生育期苗期至成株期。发病潜育期15~25天。在有翅蚜虫盛发期最易引发病害的田间传播与扩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