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新主体·各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变”促转型 减畜不减产
  在蜿蜒的黄河与西柯曲河交汇之处,形成了一大片水草丰美的开阔地。世世代代,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人在这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幸福生活。不过,岗龙村人还是切身感受到,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现行的经营体制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影响依然突出,难以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融合,分散放牧、超载放牧的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痛定思痛,岗龙村人决定谋变前行。

  折股量化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推动畜牧业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转型

  说起岗龙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行折股量化的工作,就不得不先聊聊岗龙村人谋变前行的艰难历程。

  2009年8月,岗龙村党支部书记赞忠在村里召开了一次村民动员大会。大会讨论的主题是将省里安排的15万元扶贫资金作为启动资金,组建岗龙村扶贫互助社,吸引有能力的牧户加入互助社,实行代牧制,收益年底分成,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虽然,当年仅有22户加入了合作社,却是岗龙村探索畜牧业新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

  赞忠说:“起步是最难的,让群众入社更难,确实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把以往发展畜牧业好的经验、好的方法集合起来,最终让实实在在的收益说话,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牧民群众认可互助社这种方式,也才能自愿加入参与互助社的发展。”

  经过了一年多发展与积累,2011年,岗龙村积极响应全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要求,在扶贫互助社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谋划新的发展——推动合作社股份制改造,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推动畜牧业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转型。

  经过村民大会一致同意,社员现金入股,500元为1股;牧户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每股计500元。牲畜分为生产母畜、四岁以上空胎母畜、三岁母畜、满口公畜、种畜、种公畜等类别,折合2000元至1万元不等;草场分为禁牧、可利用和黑土滩三类,折算标准亩,每100亩为1股。不符合标准的牦牛,全部出栏;黑土滩不折股,由合作社统一保护和治理。

  “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却能长久受益。一是为牲畜、草场进行优化重组,生产畜按标准畜群进行组群,重新划分划区轮牧,为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型牢固了基础;二是能够很好地保障牧民群众稳定增收、可持续增收。”岗龙乡乡长辛有恭告诉笔者。

  目前,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全面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达到了3个百分之百:牧民入社100%,入社178户769人;草场入股100%,入股15万亩;牲畜入股100%,共入牲畜4010头。2018年1月,实现了股份制经营的首次分红,分红资金达到237万元,户均9997元,人均2314元。

  科学放牧

  ——禁牧减畜,分群放牧,群防统治,合理分工,既保护了草原生态,又实现了人的转移

  “把多余的牲畜减下来,用科学的手段去放牧,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去从事二三产业,这就是对草原生态最好的保护。”赞忠最简单的想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草原生态出了问题,关系最大的还是“人草畜”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科学放牧,就是要探索出解决这个矛盾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此,合作社提出逐步淘汰杂畜、专营母畜群,统一经营种畜群,按照牲畜种类、生产用途、性别、等级,经过鉴定重新组建畜群,按类别分群饲养,推进养殖标准化。同时,为提高牲畜饲养效益,合作社在分群饲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高效养殖技术,实现养殖科学化。

  可是,想要实现科学放牧,“减畜”是需要迈过牧民群众思想转变的第一关。赞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村里人当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减畜不就会让我们减收吗?”而且受传统观念和宗教文化的影响,牧民群众“惜售”现象普遍。“减畜”的工作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为了打通第一关,赞忠号召村“两委”班子的全体成员带头减畜,并带领大家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给大家算生态账、经济账,并承诺不仅不会降低收入,反而还要让大家一起增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合作社最终核定全村超载的牦牛有4000多头,并统一出栏,创造了村里出栏规模的历史记录。

  留下来的4010头牦牛则挑起了岗龙村畜牧业发展向现代转型的重任。

  在岗龙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个牦牛群的分布的微缩沙盘,63个母畜群、2个公畜群、5个种畜群、4个放生群的放牧区域,以及禁牧的范围都一目了然。

  “更重要的是劳动力得到了解放,从原先的家家户户放牧减少到只需要72户,通过合理分工,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就拿防疫来说,传统放牧条件下,费时费力。现在则实现了统一时间、统一人员、统一药品、按群防治,也大大节省了时间。”赞忠说。

  科学放牧,让草原生态也渐渐好转。如今,岗龙村全村草场禁牧的面积接近50%。越来越多的岗龙村人看到,牲畜减下来以后,牧场的植被恢复得好了,草多了,也密了,消失多年的雪豹、野驴等野生动物又出现了。

  产业融合

  ——做足做优一产,充分发展二三产,有效对接市场,进一步释放牧业潜能,促进增收

  开设酸奶加工厂、土特产商店、粮油门市部,发展设施蔬菜、餐饮服务、石刻加工、藏族服饰加工,加快劳务输出等,这些渠道吸纳的劳动力近200人,占到了全村总劳动力的一半,岗龙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牧民群众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蔬菜大棚的负责人班长告诉笔者:“在这个地方种蔬菜很不容易,当时合作社提出要建设两栋蔬菜大棚,很多人都不看好,更别说能赚到钱了。现在他们知道当时的想法是错的。这几年,种菜的收入还不错,2017年的收入达到了两万元,而且还带动了村里6个人。现在,我们几个都成了种菜能手。”

  生态、科学、安全的养殖方式,合理、专业、高效的生产分工,让村里的劳动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如何再次释放活力?赞忠说:“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发展二三产业,让市场来吸收他们就业,增加收入。”

  岗龙村生态畜牧业发展为何会展现出如此强大的张力?

  果洛州农牧局副局长班玛叁智认为,除了政府给力的政策和真金白银的支持外,更关键的在于一是立足一产去发展二三产,二三产也才具备了强大基础与条件支撑;二是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打通了原材料和产品进入市场的通道。

  与做足做优一产相同,与市场对接,岗龙村人同样面对这巨大的挑战。不退缩,不放弃的勇气与精神让他们找对了路子,地方企业发挥的带动作用也让他们走得更稳。

  为了能够把奶制品和土特产品销售出去,合作社不惜“巨资”在甘德县城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购置了一处商铺,统一经营销售。为此,岗龙村人还打造了自己的品牌“鳌云”。如今,“鳌云”牌牛奶、酸奶、糌粑等系列高端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在赞忠看来,能与企业达成订单销售协议,合作社就像是抱上了“金饭碗”。他告诉笔者,合作社每年都会为州上一家金草原肉业公司供应500头优质牦牛,比市场上的价格每头能高出700元左右。罗增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言论
   第A03版:动态
   第A04版:特稿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种植
   第B08版:专题
“三变”促转型 减畜不减产
广西培养近6万新型职业农民
山东平度红薯合作社助农增收
甘肃庆阳:农民入股合作社 养羊分红拿工资
河南西峡小香菇勇闯国际大市场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各地B04“三变”促转型 减畜不减产 2018-10-16 2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