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着力点——双季稻区是重点
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一直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短板”。从种植区域来看,北方地区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长江中下游稻麦兼作区,水稻机械化发展较快;南方双季稻区,特别是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北5省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45%,早稻晚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多数在10%至20%左右。西南地区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最低。
水稻机械化种植主要有机械插秧、机械直播、机械抛秧等几种方式,机插秧是主要的种植方式。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毅认为,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适合双季稻种植的育插秧成熟技术。目前我国水稻育插秧技术针对的是北方地区单季稻中小苗育插秧技术,苗高不能超过25厘米,双季稻区早晚稻茬口时间比较紧,又是高温期,普通农户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比较困难。为了确保两季水稻都可以高产,通过大苗移栽方式来缩短季节茬口的矛盾、减少农民育秧难度是一个可行路径。
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巡视员王家忠认为,双季稻区机械化种植是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所在,更是农机管理部门的使命所在。必须补齐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低这个短板,把它作为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着力点。要充分发挥农机管理部门、推广机构、骨干企业、专家团队、新型经营服务主体联动共促作用,找准瓶颈问题,明晰路径措施,推广典型模式,营造良好氛围,以种植机械化的突破,带动双季稻区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提升。
解决四大问题——夯实机械化发展基础
专家认为,要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必须要着力解决“四大瓶颈”,即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的物质装备问题;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问题;抓好试点示范,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模式问题;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条件问题。
要强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全面提升水稻种植环节的物质装备水平。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站长刘恒新认为,目前我国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总体比较成熟,关键是要实现农机农艺紧密结合,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要配套,提高机械作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等市场化生产主体,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问题。目前,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要力量。
要抓好试点示范,解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模式问题。刘恒新认为,要做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要带着农民干,种给农民看,让农民认识和掌握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技术;要把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建立起来。据了解,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北等省份都在建设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要通过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加强集中育秧等农机化基础建设。南方地区田块小,影响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规模化的农机作业服务创造条件。农机合作社普遍面临“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问题,应该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兴建农机具库棚,不断加强机耕道路和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着力缓解农机“三难”问题。 刘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