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陈晓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核心提示]
“互联网+”的旋风席卷各行各业,正在重塑产业经济新形态,也使“三农”金融服务迸发出新的活力。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改善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带动下,“互联网+”正深刻改变传统金融机构“三农”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金融服务站在时代风口,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光明。但同时,“互联网+三农”体系复杂,新形势下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仍面临诸多挑战。 文字整理/王平
全方位实施互联网金融优先发展策略
顺应“互联网+”与“三农”融合发展趋势,更好服务“三农”,银行业必须全面推进“互联网+”服务“三农”战略布局,创新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产品,尽快打造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
其一,打造“互联网+三农”的惠农圈和农业产业链。利用互联网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以“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为载体,以移动终端为触角,打造面向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圈层;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嵌入农业产、供、销全流程,实现农业订单、资金、物流信息的无缝衔接,发展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式金融服务。
其二,树立数据和生态两种理念。树立数据理念,是利用银行业掌握的庞大“三农”客户信息,建立三农数据模型,充分开展大数据分析,为“三农”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便捷的金融服务。树立生态理念,是按照个性化、实时化、智能化、场景化的要求,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环境和生态,提高客户的服务黏性,提升客户体验。
其三,建设金融、电子商务和社交生活三大服务体系。三大服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场景化要求的具体体现,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农村生产生活全局。通过着力创新三农网络支付、涉农网络融资、惠农投资理财、助农信息服务和农业供应链金融五大产品线,形成以三大服务体系为基础,以五大产品线为支撑的场景化金融服务体系,生动诠释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内涵。
其四,坚持城市与农村、线上与线下、产业与个人、银行与社会四个结合。其中,城市与农村结合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线上与线下结合是指线上和线下金融服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实现高效率和安全性的统一;融资与融智结合是指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户发展良性互动,齐头并进;银行与社会结合是指银行以开放的态度,依靠行内和外部资源丰富数据来源,优化服务场景,实现合作共赢。
其五,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农村转移人口和贫困户五大重点客户群体。其中,农业龙头企业是通过“1+N”批量服务涉农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集群;专业市场是围绕其信息化改造趋势,通过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采集,批量服务产地、销地等农业专业市场群体;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是利用内外部大数据资源,为其提供标准化的网络融资和支付产品;农村转移人口是顺应农民市民化趋势,提供集土地流转、在线消费信贷为一体的综合产品服务;贫困户是通过产销对接、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带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
全产业链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各项工作
1、构建农村金融生态,推进普惠金融全覆盖
首先,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做农村地区的“服务者”。围绕“三农”客户日常生产生活需求,打造移动钱包或发展多种类型的远程支付,使惠农金融服务能够“进村、入户、到地头”,解决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其次,拓展金融服务边界,做农民生活“贴心人”。既依托国家农业数据中心、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资源,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也依托供销社系统资源,为农户提供涉农信息服务,同时加强与各类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合作,为农户提供生活服务。再次,强化金融知识普及,做新金融理念的“传播员”。例如,依托惠农通服务点设立“农村金融消费者教育点”,定期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将农民支付方式由现金支付、银行卡支付引导到手机支付,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体验,培育农民现代支付习惯;开展农村地区信用意识的启蒙和培养,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防诈骗教育等。
2、建设涉农电子商务体系,优化线上金融场景
一方面,打造综合电商服务平台。加快银行业自有电商平台建设,健全运营体系,对接外部成熟涉农电商平台,并在电商平台嵌入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等金融服务,通过电商模式解决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两大难题。为涉农生产企业打造线上“电商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其提供“拎包入住”式电商管家服务,助力企业精细化管理和电子商务发展。另一方面,带动县域批发链电商化。以E农/E商管家平台为依托,提供经销商管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等管家式服务,智能撮合商品批发方与农产品供应方,满足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区、批发零售商、餐饮商超学校等客户的农产品批发需求,并提供支付结算、对账、信用中介等金融服务,提高农产品在县域批发中的流通效率,助力本地农产品上行。此外,构建农村电商驿站。设立并发挥“惠农通”服务点的辐射作用,构建农村O2O电商场景金融生态,将“惠农通”服务点建设成为集商品信息、销售体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农村电商+物流+金融服务驿站,并为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提供商品信息发布和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强化农业全产业链整合,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以金融服务为杠杆,助力打造智慧型农业龙头企业。准确把握农业龙头企业向互联网转型趋势,提升对企业的精准化金融服务水平。二是以信息服务为依托,助力农业产业链上下游融合。结合国家“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推动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全面升级。加强互联网平台优化,拓展交易撮合、技术培训、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远程咨询等功能,为“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提供利益共享平台,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客户延伸。三是以管理服务为抓手,助力涉农小微客户发展壮大。针对不同涉农行业的小微客户,在互联网平台中分行业开展应用创新,为其提供管家式、一站式接入服务,提高小微客户的管理能力,节约成本提升效率。
4、构建涉农大数据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其一,多方合作,探索建立涉农大数据中心。积极与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对接,广泛接入政府、金融机构、电商平台和第三方等涉农数据,搭建全国统一、种类丰富、开放合作的动态涉农大数据平台,破解涉农数据“短板”。其二,优化准入,完善涉农主体评价模式。对于涉农产业链小微客户,着力改变传统基于单一企业视角的主体评级模式,探索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角度形成“主体评级+债项评级”新模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其三,数据驱动,创新网络信用融资产品。以数据分析决策为基础,面向三农客户提供批量化、自动化运作的网络信贷产品,深挖三农客户资产业务价值。其四,利用大数据提升涉农风险管理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估模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模型建设,防止模型“老化”,提高模型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区分能力;尝试开展互联网处置三农不良资产,提升风险处置能力。
5、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广纳资源实现生态共赢
第一,强化项目合作,提升协同效应。结合农业部“农商互联”工程,共建“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结合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工程,助力农村电商生态建设;结合供销总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构建高效便捷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第二,强化组织合作,充实基层力量。例如,建立村级金融合作服务站、探索村级代理人机制以及探索金融干部下乡模式等。第三,强化商业合作,实现互惠共赢。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构建电商合作生态体系。与京东、苏宁和地方优质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等合作,共同打造农村电商服务新模式。二是打造“互联网+土地”金融服务银行。顺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变化,与各类土地流转平台合作,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合作完善信贷支持体系。加强与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等第三方增信机构的合作与平台共享,保证三农网络融资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