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黄浦江事件将国内长期被忽视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缺乏引导和规划,畜禽养殖业布局不合理,种养脱节,部分地区养殖总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和大量畜禽粪污未得到有效处理等问题摆到了台前。
同时,这一事件也引起国家对畜禽污染的高度重视,数月后国务院便发布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此揭开农业畜禽养殖的环保大潮,而今年国务院更是发出2017年完成禁养区的整改要求。那么,今年畜牧养殖将呈现怎样的环保趋势呢?
中小养殖场仍为主体
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透露,中国年出栏500头肉猪以上规模养殖比重由2010年的38%,上升至2014年的42%,2020年预计达到52%。即是说,2020年,年出栏500头肉猪以下的中小散户依然是养殖主体之一。然而,因为中小型养殖散户的环保意识薄弱,以及资金与污染处理设备的缺乏,大部分中小养殖户及不法规模养殖场将大量的将畜禽粪便直接外排,造成严重的污染。
2010年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中显示,我国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达到1268.26万吨,总氮和总磷排放量为102.48万吨和16.04万吨,分别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6%、38%和56%。
同时,我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低,点多面广、总量巨大,养殖业废弃物治理困难等特点,造成我国养殖业废弃物环保治理工作严重滞后,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法规条例层层加码
整治力度愈发严厉
“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颁布之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上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类法律法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对媒体解读该条例时指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注重环保发展,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此可见国家将更加注重环保,发展绿色经济。
2015年1月1日起,我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中,保护法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以及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处置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求,以期防止污染环境。保护法中还制定了详尽的相关法律责任来保证相应措施的实施,这是比过去更加强硬、规定要求更加严格、责任主体更加明确的法律条文。在如此大的环保压力之下,全国各省区纷纷对生猪养殖进行了新的规划。
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后,农业部又于2016年4月20日公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未来五年生猪产业规划,并对养猪区域布局进行了划分,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推进产业化发展,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同年1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在2017年年底前,全国所有禁养区的猪场都要完成关闭或搬迁。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