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群租隐患重重
原第十牧场为牛奶公司所有,现隶属于光明食品集团,共占地约107.29亩,区域内存有三幢主体建筑。牛奶公司于2008年将地块出租给来自浙江的鲍某,其私自搭建大量违法建筑用于出租。经过多年变迁,现实际承租人为安徽人高某,其将原有建筑分隔成124间用于出租,共居住有来沪人员278人。
该区域公共安全隐患突出,违法建筑内随意堆放着大量易燃物品,却鲜有消防基础设施。大量来沪居住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电线私拉乱接,使用无证液化气钢瓶和大功率电器,随意焚烧垃圾,种种恶习带来重重隐患。此外,收购废旧物品的车辆、人员频繁进出,也给周边的交通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政府牵头多方合作
由于原第十牧场区域内涉及房屋数量多、人员住宿多、相关利益人员与牛奶公司又存在债权纠纷,为确保原第十牧场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便于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徐泾镇成立了由牛奶公司副总经理黄晓风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孙茂任常务副组长,牛奶公司吴军、镇综治办主任朱伟忠、镇派出所长周庆丰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的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确立了以公共安全综合整治办公室为总牵头,负责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的工作格局。明确光明食品集团牛奶公司为此次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主体,在负责经费保障的同时,全权委托徐泾镇人民政府进行实施。
2016年11月25日,徐泾镇召开原第十牧场环境综合整治专题会议,按照会议精神,由公共安全综合整治办公室迅速制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开展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快速稳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宣传、劝离同步进行,劝离一户破拆一户,等条件成熟再进行集中整治。
开展排摸落实整治
为掌握该区域来沪居住人员的基本情况,镇人口办第一时间对原第十牧场区域内来沪居住人员情况进行全面的排查摸底。经排查,该区域内共有无证违建约6850平方米,居住来沪人员约278人,无证液化气钢瓶116只。
“这部分来沪居住人员文化素质和收入较低,多从事废旧物品回收等行业。适当经济补偿的方案就成了最为可行的方法。”朱伟忠向记者介绍,工作小组进行认真分析后,对既有方案进行微调,对提前搬离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大大推动了自行搬离的速度。
针对利益相关重点人员试图通过极端行为阻扰整治进度的想法,徐泾镇政府对症下药,一方面通过补偿机制激励来沪人员快速搬离,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其动态,在其有意愿的情况下,搭建其与牛奶集团沟通的平台,在人员陆续搬离的过程中,防止其发生过激行为。
人口、社保、网格、城管每天三次上门,负责摸清和掌握区域内非法居住的具体情况、相关数据等。同时,通过横幅、展板、告知单、承诺书等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在此期间,发放《拆违提前告知书》、《市容整改告知书》、《废品收购告知单》等相关法律文书124份,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告知非法占用和违章建设的法律后果,劝导来沪人员自行限期搬离。
牛奶集团也积极响应,落实第三方安保力量参与整治,确保该区域内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设置24小时治安岗亭、道闸、监控等设施,对进出该区域人员与车辆进行检查,实行只出不进(注:空车进,满车出)。
在清退全部来沪居住人员之后,集中清理整治行动正式开始,经过四小时的“奋战”,对原第十牧场区域内的所有建筑物进行了拆除,彻底消除了区域的安全隐患。
长效管理保持成效
此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际开展七天时间,共清退原第十牧场区域内来沪居住人员278人,拆除各类违建5568平方米,清理住人集装箱9只,各类堆物垃圾近120吨,久拖未决的历史遗留顽疾得以根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彰显了政府整治环境、改善民生的决心。
据记者了解,整治任务结束后,徐泾镇将落实一系列长效管理措施:一是通过建设围墙,由保安公司进行封闭式管理,防止回潮;二是通过种植各类绿化植被,对环境进行美化和改善;三是与区政府协商后续土地利用开发事宜,切实维护好环境治理的成果,给周边居民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见习记者 顾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