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语录
公式宝山乡村与众不同,城乡边界没那么清晰,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有着转型发展的得天独厚机遇。目前,宝山乡村周边吴淞、南大、滨江板块崛起,高铁、地铁、高速直达乡村腹地,这样的都市乡村可以说是蓄势待发,亟须把握战略机遇期,把牢发展主动权。当前,我们全副身心聚焦现代设施农业宝山月罗片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片区,将月罗片区、水美乡村、和美乡村、沪派江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五大创新举措叠加实施,这是我们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牛鼻子”工程。这个史无前例的工程建设,一方面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农业、订单农业为重点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打造上海传统保供型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型的示范样板,体现上海农业的“试验田”功能定位;另一方面就是要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建设科技、人文、品质、特色乡村,发展乡村总部经济,让宝山的乡村像大都市近郊的乡村,像海派文化下的沪派乡村。这几年,我们拼搏奋进,咬定目标,宝山要做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蝶变的展示窗口,率先破局、率先成势。
□记者 施勰赟
问:宝山乡村振兴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将如何结合宝山区整体转型发展方向,聚焦区位优势,把乡村振兴工作做好做实?
潘卫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定位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强调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平等双向流动。这背后有着对乡村价值和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释放了深化农村重大改革的信号。我们要将乡村振兴放在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大格局中谋划推进。具体到宝山,就是要积极融入宝山转型发展对乡村的功能布局,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治理改善,以全产业链塑造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先手棋”,积极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主体、经营业态、孵化环境、保障机制”,引领乡村产业要素集聚、业态多元融合、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上海农业农村规模虽小,但地位重要、作用巨大已成共识。我们要对标对表中央精神和本市要求,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对支撑保障地区全局工作的重要性,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战略考量、长远大计、宝山转型发展重要一环。当前宝山朝着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三农”工作在转型中获得了机遇。技术和人才是上海乡村特别是近郊乡村的优势,我们要把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融入大局、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切入口,有效抓住全市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政策导向重大调整的战略机遇,依靠农业科技与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乡村产业要加快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跨越,推动乡村各类新业态融合发展。乡村建设要遵循乡村特点,实施更新改造,推动“千万工程”就地转化。乡村治理要完善新质生产力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制保障。全方位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后花园”。
问:和其他涉农区相比,宝山农业空间全市最小,在规模上可能不具备优势,宝山农业将如何做好差异竞争,形成区域特色?
潘卫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指出,“农业不求大而求精”,“在现代农业方面起到一个试验田、示范区的作用”。调研宝山时要求宝山依托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坚持农业的科技化、集约化发展。宝山农业没有规模优势,走科技农业的差异化路线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计划聚焦核心种源、农机装备、标准认证等领域,重点在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科研端”上,在组织创新为代表的“市场端”上,发挥“窗口”作用。
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与科研机构协作密切。目前,永大菌业与市农科院对菌菇种质资源进行攻关,低碳生产、环境控制等生产技术去年获发明专利3项、灰树花等名贵菌种获新品种认定,种质创新和产业化技术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沪宝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在养殖与水质调控上取得突破,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都生动诠释了技术创新在产业升级上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正立足全区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大局,将现代设施农业宝山月罗片区(下称“宝山月罗片区”)的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大举措。一方面,我们结合优势找准定位。宝山月罗片区定位科技农业、低碳农业、订单农业,打造长三角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本市都市科技农业对外展示窗口。我们的农田离市区很近,交通便利,将宝山月罗片区建设成对外展示上海科技农业的窗口有区位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能源是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成本,约占运行成本的30%~40%。我们将做好对月罗片区周边电厂余热和工业二氧化碳等丰富的能源资源的再利用,在降低运行成本上下功夫。在能源利用方面,我们已经有很成熟的成功案例,我们有现成的管道设施服务汉康豆类、永大菌业等龙头企业,起到了很好的降本增效作用。目前,我们已与石洞口电厂就热源供应方式达成共识,计划为整个月罗片区和周边发展农文旅融合业态的建筑建设余热管线。
刚才也提到,宝山月罗片区要建设成对外展示上海科技农业的窗口,那么在科创平台建设等方面,我们也要对标国际水平,紧密服务好中国农科院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落地。借势借力重点发展种源科研、认证实验室、农业机器人、绿色低碳园区等高附加值的引领性新型农业产业。去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广泛的市场头部企业筛选,最终确定与中国农科院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引入脱毒实验室、种源认证实验室等国家级农业科研平台。目前,中环易达主抓的一期核心项目建设方案经多轮优化后已成型,估算投资额1.3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草莓原种鉴定及繁育中心、草莓工厂、草莓炼苗基地,以及复合科研、合作展示、孵化培训等功能的农业创新园。此外,相邻项目由稷青科技建设智联植物工厂,将发展订单农业,以销定产。一期建设工程争取年内开工、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设。
我们希望宝山月罗片区聚焦产品、技术的展示、研发和交流,形成以科技为主的核心区,这里所展示的所有物品,包括种子、技术、设备都可以用来交易,通过展示,吸引更多人才来到这里进行学术交流,进一步发挥“窗口”作用。
问:您刚才不仅提到要在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科研端”上,发挥“窗口”作用,还提到了在组织创新为代表的“市场端”上也要发挥“窗口”作用,具体将做些什么?
潘卫国:宝山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而不强,我一直认为组织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所以结合宝山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优先引入了订单农业,用好宝山贴近大市场的优势,重点开展补链式招商,计划通过引进稷青科技、布瑞克农业互联网等订单农业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领农地向龙头企业集中,种植向几个优质品种集中,推动全区农业供给结构和服务模式的转型。其中,实现主体结构调整,就要调整政策导向,以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为主要奖补方向,优中扶优,推动农业领域市场化竞争。同时,利用宝山集体农场优势,引入中环易达、京东方后稷、金豆子等科技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要素资源向优质经营主体集中,加快生产经营主体更新,并带动技术服务和监管方式调整。实现种植结构调整,就是通过市场订单统筹各合作社组织化生产,引导生产结构从多样分散向几个优质品种调整。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中,形成科研服务生产、生产促进经营、经营回报科研的良性循环。
我们要用好宝山的区位优势,发展订单农业还要在“鲜”字上做文章。在物流畅通的情况下,我们的服务半径可以做到销售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只要30分钟到1小时,可以确保所有农产品是“树上熟”而不是“路上熟”,提高地产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问:宝山农村集体经济总量较大,在全区产业转型中,将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现能级提升?
潘卫国:宝山的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大、发展基础好。大城市近郊乡村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有清晰的产业定位。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都市农村集体经济走市场化道路、加快现代化转型,要紧扣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快产业结构更新,积极推动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落地,推动城市能级和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宝山农村集体经济将从这三个方面发展:
一是打造科技农业和总部经济的重要聚集地。宝山区位好、整建制闲置的宅基地都有发展总部经济的潜力。我们打算用好各条线产业化政策,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金资产资源,通过“国资+集资+社会资本”灵活组合,集聚引入总部企业和研发中心。目前,我们在和美乡村片区沈家桥村、段泾村、光明村、月狮村、天平村、束里桥村、聚源桥村等调研选址,吸引总部入驻乡村,助力具有生态优势的自然村完成华丽的总部经济转型。
二是打造新型乡村服务业的重要承载地。宝山具有丰富的周边电厂余热和工业二氧化碳等能源资源,发展低碳乡村具有客观优势,也为优质服务业的导入创造了物质条件。当前,做好农村存量土地盘活,分类分步升级改造位置好、产值高、见效快的集体资产。区镇两级将挑选好的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榜样,做好示范引领。选取1至2个拔点案例,整合各部门行政资源,拔掉一个,带动一片,为区域产业转型探路。每招来一个驻村企业,就用活一片闲置农房。如总投资额6亿元的东明家居文化展示中心入驻罗店镇罗溪村,重塑罗店镇乡村西片区产业形态。鼓励村民创业、企业家下乡,示范村建到哪里,精致家宴、精品民宿、花卉宠物园艺等业态就开到哪里。如月浦竹隐清境民宿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实现各类业态的融合发展,要实行乡村建设资金与社会重大投资绑定,为产业落地做好环境提升和设施配套。
三是打造全国农村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区。大都市乡村特别是近郊要争取农村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先行先试,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村庄土地规划调整等重大问题上率先突破,为全国农村改革探路子、出经验。目前,总投资3.5个亿的杨行镇北宗村冰雪世界项目已完成开工前郊野单元规划调整,年内开工建设。通过打造一站式冰雪度假胜地的主产业,协同带动乡村服务业、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促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实现近郊乡村空间和业态整体转型升级。
问:宝山乡村离城市很近,在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上,宝山将如何体现自己的特色?
潘卫国:大都市有风景的乡村一定有好经济、新经济。在建设乡村上,我们要坚持“主体作用同专业力量”相结合、“基本要求和区域特色”相结合、“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千万工程”就地转化,为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经济、高能级项目导入提供发展环境。着重把握规划、特色、内涵三方面要求:
我们在推进乡村建设和产业导入时必须将规划放在最前考虑。宝山2019年全区已完成乡村地区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全覆盖。现阶段主要围绕本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集体经济转型、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引入规划师、景观师、评估师“三师联动”,高质量编制好、调整好乡村规划,更好引导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开发、零星农田有序归并、慢行交通和静态交通加快建设。
特色方面,我们认为乡村作为8小时外碰撞火花的地方,应该是临水的、有村落的、充满负离子的、有大量农田的,人与自然交互的、触发灵感的地方。宝山将继续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全域化提升工程,围绕“房、田、水、路、林、广场”六方面开展集中整治,关注田容田貌、卫生死角。每年巩固一批美丽庭院、提升一批公共空间,这是发展的基础。同时,根据“小、轻、静、慢、散”的乡村生产生活特点,对水系、田园、林地、村路、湿地、村落、民居、岸线、驳岸等形象要素和步道、社区、生物、艺术、工匠、文化、美食等内涵要素进行关键节点的双线微更新、微改造。聚焦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村头村尾、核心区域、主要拐点,形成“一镇一特色、一片一风貌、一村一精品”。特别是加强对农村慢行和静态交通的规划指导,补齐一般村在停车场、集中充电装置、农宅绿化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打造更具标识度的“沪派村居+江南水乡”交相辉映的宝山乡村风貌。
宝山将聚焦2个镇12个村开展“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在建设过程中对标国际高水平生态科创园区,彰显“沪派村居+江南水乡”风貌,营造“农业智谷+总部基地+配套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到2030年末,产城乡高度融合的,科技农业、总部基地、优质配套服务业集聚的以科技和低碳为特色的,现代化都市乡村示范区全面建成。届时,在宝山就能看到有上海都市特色乡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