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加快农机以旧换新,提升耕种收效率,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生产要素。当前,我国小麦机收率达到98%以上,其背后离不开农机以旧换新带来的农业生产“加速度”。
农机更新惠农利农
夏粮归仓,成绩亮眼。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全国夏粮产量2995.6亿斤,比上年增产2.5%。夏粮收获窗口时间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短暂的窗口期要避开“烂场雨”、干热风等不利影响,实现高效、快速抢收,考验着一个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
作为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三迸桥村麦浪农场的农场主,68岁的竺海龙每天都雷打不动,开车绕着4500亩田转一圈,盘算一下第二天该安排工人干什么活。“我们现在27个人可以种4500亩田。”竺海龙引以为傲的,是自家农场的高效。
高效从何而来?在麦浪农场粮食加工中心,竺海龙娓娓道来:“5月初的时候,麦穗就开始变黄了,”竺海龙说,当时一想到再过十几天,1700亩小麦齐刷刷成熟,就担心人手不够,来不及收割。正在这个当口,政策“及时雨”来了。
今年5月初,《浙江省推进农业领域设施设备报废更新和建设提升实施方案》印发,竺海龙高兴地说:“政府鼓励我们换购智能、绿色的新型农机,我打算把农场的老农机都换了,也向现代化农场靠拢。”
竺海龙如数家珍地介绍:“这是我以旧换新买的9台10吨容量的烘干机和3台除尘杂机,总共省了60多万元。算上还没到货的两台10吨容量的和原有的6台20吨容量的烘干机,一下子能烘干230吨粮食。”
“1700亩小麦总产量估计有700多吨,烘干机八九个小时就能完事,达到入库的标准,然后被区里的粮站收走。”竺海龙说。“下单”的不仅有烘干机。四轮乘坐式水稻插秧机、智能运输机器人、生物质热风炉、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自走履带式旋耕机、箱体式全自动温控喷淋式种子催芽机等新农机设备都已经在路上。
无独有偶。今年夏收前,在山西临汾襄汾县邓庄镇涧沟村,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的高地隙自动式植保机、植保坦克在麦田中大试身手,尽显“科技范儿”。
“老式农机更新换代后,机械化耕种降低了15%的生产成本,减少了70%的劳动力投入,预计每亩地增收80元。”襄汾县农机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段小丽表示,智慧农机为小麦单产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农机更新带来实惠的群体不只局限于种粮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样是受益者。
河北南部,历来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今年小麦收获期间,对河北邢台柏乡县金谷源优质小麦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清来说,有两个“踏实”:一是麦收期间天气晴好让人踏实;二是“鸟枪换炮”后的大喂入量收割机让人踏实。
“合作社自有农机32台,合作的农机有96台,作业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零部件加速磨损,老旧农机超期‘带病服役’现象比较普遍,平均7年到8年就得更新,国家农机更新补贴政策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常清算了一笔账,购置补贴和以旧换新两项补贴,总共省下了近6万元。
农机“小换大”和更新换代将成为主流
农业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有着明显季节性和紧迫时间性。“如果在集中收获季,因农机故障维修误了农时就麻烦大了。不但生产成本大增,合作社的市场声誉也会大打折扣。”来自山东济南的平阴县润沃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姬广涛说。
姬广涛是平阴县的农机销售商,也是种粮大户,他使用的收割机通常“两年一上新”。“既有示范带动的考量,也是生产需要。”姬广涛,“咱们的设备用得比较多,一般到第三年、第四年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小毛病了。”
与种植规模在三四百亩地的种粮户不同,姬广涛更在意“耕种管收”的人工成本和作业效率。“高端机械干活又好又快,故障率还低。”他说,“如果收割机在地里出了毛病,修理耽误时间不说,还得有四五个人干等着,都是人工成本。”
姬广涛还特别提到跨区作业的麦客,“他们从南往北收,到了东北完成作业后,收割机往往就直接卖掉处理了。”姬广涛解释说,“收割机一年一换,麦客既可以充分享受售后服务,又能一直使用最新设备,更好地保证高效作业。”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和使用大国。当前,我国农机保有量已达2亿台套,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专家指出,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老旧农机超期服役的现象,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影响。
“与在车间、道路上作业的机械装备相比,农业机械主要在农时季节和农田使用,面临多变环境、较长使用周期等多方面考验,使用强度较大。”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有关专家介绍,长期风吹日晒导致机具漆面、塑料件、橡胶件损耗以及金属部件锈蚀;作业时,田里的土坷垃、石块易造成入土部件的磨损。此外,一些农机手操作不规范、保养不到位,加上跨区作业、连续作业等作业方式,也会加速农机老化。
江苏大学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宗毅估算,按照5%的淘汰更新率,每年面临淘汰的机型中,仅小型拖拉机就达到80万台左右,还有8万多台谷物联合收割机、近5万台插秧机等。随着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机“小换大”和更新换代将成为主流。
政策持续发力
2012年起,中央财政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2020年,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商务部印发相关指导意见,推动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工作由试点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246亿元支持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加快实施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农业装备推广应用。
6月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持续实施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快农机结构调整,提升农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与2020年的指导意见相比,《通知》包含了两点变化。
一是补贴范围有所增加。新增播种机、农用北斗辅助驾驶系统,同时联合收割机也从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扩展到全部粮棉油糖使用的联合收割机,并允许各省份在中央资金和省级法定支出责任外,自行选择2—3个报废农机种类进行补贴。
二是最高报废补贴标准有所增加。比如,20马力以上拖拉机最高补贴额有不同程度提高。对区域特色强、使用范围小、市场价值高的采棉机和甘蔗联合收获机,单台农机报废补贴额原则上分别不超过3万元、2.5万元,其他农业机械单台农机报废补贴额原则上不超过2万元。
“通过报废更新,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升田间作业质量,促进单产提升、绿色植保、低损收获。同时,还有望拉动农机制造、销售等上下游市场发展,促进技术装备迭代更新,推动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有关专家说。
(综合人民日报、新京报、大众日报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文字整理:许睿捷)
链接
报废的农机往何处去?
6月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应立足便民利民、提高效率、管控好实施风险等,制定细化符合本省实际的农机报废拆解流程。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加强补贴业务培训和警示教育。要开展便民服务,鼓励报废农机回收拆解企业上门回收、办理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强化监督管理,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严查违规行为。对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补贴资金的企业、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的有关规定和原则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其纳入“黑名单”。
有调研显示,相当一部分报废更新机械来自二手农机。“当前,汽车零部件的再利用和再制造正在快速发展为新兴产业,而国内农机板块的再制造仍处于探索阶段。”江苏大学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宗毅建议,加强规范农机二手市场,允许对符合再制造条件的二手农机零部件进行再利用,促进提升报废农机价值,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到农机报废产业链中来。同时,各地要进一步提升农机报废更新政策信息化水平,尽量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路,推动报废更新补贴资金及时兑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