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行业,需要稳定的光照、水和温度才能顺利开展生产。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了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对世界各国都是重大挑战。尤其对于非洲而言,尽管非洲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不到4%,但却是受气候变化冲击最大的大陆之一。
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造成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非洲的气温上升速度快于全球水平;降水量变化使得非洲干旱地区更加干旱,潮湿地区更加潮湿,带来干旱和洪水频发、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退化和侵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袁晓慧说,这些变化将导致非洲的一些土地不再适于耕种,农业产量下降,病虫害频发且更易传播,加剧非洲粮食安全危机;同时,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交通和市场等农业流通的基础设施,给农产品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不久前闭幕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非常关注涉及到农业、农食系统的议题。百余国在大会期间签署的《关于韧性粮食体系、可持续农业及气候行动的阿联酋宣言》,是缔约方大会历程中首个聚焦农食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宣言,强调多方需要提高雄心,共同行动,推动粮食安全与解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协同,并保护受气候变化影响地区的农民生计。”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认为,农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解决当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未来与非洲开展合作时,应统筹考虑人、气候和自然因素。
“非洲的农业生产相对粗放,循环农业发展比较落后,秸秆还田、再生农业、土壤保护等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非洲现在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土壤有机质的损失将是未来非洲农业面临的挑战之一。”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认为,我们在帮助非洲提升产能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农业必须要注重土壤的再生能力、保护土地。
袁晓慧就中非合作帮助非洲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几点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整体的中非农业合作规划,充分考虑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损害因素,评估其影响并设计应对之策;帮助非洲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预警体系;沿农业产业链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助支持;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伙伴关系,加强与域外援助方、国际组织、非洲本土发展机构、私营部门和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农业是中非合作的传统领域,也是新形势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领域。据统计,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为帮助非洲缓解粮食问题,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