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董易鑫 王舒怡
“我们村子去年举办了‘我们的村晚’,村干部们都上场表演了节目。你看,右边这个穿着西装跳舞的人就是我。”近日,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当地万田乡上蒋村党支部书记蒋峰一边给笔者翻看手机里的视频画面一边说。
上蒋村是当地一个城郊村。三年前,在村民支持下,蒋峰作为新乡贤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上任,他就发动村干部和村民举办“我们的村晚”。“我接任后,把村里中断60多年的舞狮队又组织起来了。希望用文化激发村民的凝聚力,树立集体意识,这样很多工作就都好推进了。”
乡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价值毋庸多言。但应如何激发其力量,乃至将其转变为现代化乡村发展的动力?
走在上蒋村的小道,十分惬意。农家书屋、健身房、露天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如蒋峰所说,在民俗文化影响下,上蒋村村民支持村庄建设的意愿更强了。眼下,该村正在发挥城郊村优势发展集体经济,谋划打造幸福小吃一条街,将文化“变钱花”,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在这条路上,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更有经验。该村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800多人口的余东村有300多人参与农民画创作,还吸引中国乡村美术馆落址于此。
“农民画就是我们响当当的招牌。”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说,目前,该村吸引特色民宿、农民画主题陶艺馆、乡村直播间、南孔文创咖啡店等入驻,基本形成“农民画+文创+旅游+研学”的文化产业链。
在柯城区,不少村子都在琢磨推动乡土文化变“钱景”这事。
衢州市郊,信安街道沙湾村是北宋贤臣“铁面御史”赵抃的故乡。这里风光旖旎,流经此处的衢江江面十分壮阔,已经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赵清献公祭祀是浙江省级非遗。我们每年都会举行廉孝宴,请村里老人免费吃饭,传承赵抃文化。这么做也是为了风清气正,让大家一起支持集体经济发展。”沙湾村党支部书记徐新虎介绍,目前该村引进少儿摩托车、露营基地、水上运动基地等项目,客流量的增加将带动周边区域增收。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村一社的发展更是如此。
从“立春文化”“赵抃廉孝文化”,到“村晚文化”“农民画文化”,当地打造的乡土文化“有根可循”,并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形势下拥有了生命力。
村村皆为景,景色各不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乡村振兴更可持续。事实上,推动乡土文化变“钱景”的关键就在于营造参与感,并非凭空“造文化”“造风景”“一厢情愿地搭台”让村民、游客“看戏”,而是要深挖特色,形成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让村民当主角,邀游客做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