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场里“激战正酣”,观众席上山呼海啸,中场表演别开生面。呐喊、鼓点、笑语、欢歌交织汇聚,掀起一股激情澎湃的热浪,尽情释放乐业安居的幸福……民众的自发探索,与党和国家政策同频共振。继“村BA”升级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后,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会同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近段时间,乡村文体活动频频“出圈”。贵州台江的“村BA”、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牧民排球”、广东佛山的“龙舟狂飙”……它们看似“土味”十足,却成为村民们喜闻乐见的“顶流”,让沉寂的乡村一次次沸腾。与赛事同时“火出圈”的,还有侗族大歌等特色浓郁的古老非遗。这一切,正是乡村振兴路上应有的模样。
全民热议“乡村文体”
这把乡村文体的“火”,得从贵州小山村里的篮球赛说起。
去年7月,贵州台盘村的“村BA”成了全网关注的焦点,小山村里篮球赛流露出的那股子“纯粹”,感染了无数人;而后,与之相隔160公里的榕江县“村超”又爆红,全网浏览量超200亿人次。
篮球之外,贵州之外,全国各地乡村的文体活动也摸索出了可能性。比如江苏八堡村村民在泥地上踢出了村里的“世界杯”——他们的“村界杯”从大年初一踢到初七,每天都有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观赛;比如内蒙古昂素镇,这个常住人口不到8000人的小镇里,由农牧民自发组织的排球队却多达49支。
生于乡间、长于乡间的文化体育活动,摇身一变成了网民眼中的“宝藏活动”,它们的魅力究竟在哪?
先说浓浓的乡土气。乡村文体活动最大的“看点”之一,就在于其中的“农民印记”,而这种“土味”最能激发浓浓的乡愁。比如,舟山普陀展茅邻里文化节“村BA”,冠军奖励一头猪,亚军奖励两只羊,季军奖励一只林地鸡……从队伍名称到比赛奖励,文体活动全流程都十分接地气,农味十足的乡村体育从“出生”起就让村民们乐在其中。
再说厚重的历史文化味。不少乡村文体活动是几代人坚持守护、持续传承结出的乡土文化硕果。比如,以“银河唯一的漂移龙舟”之称爆红全网的广东佛山“叠滘龙舟”,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同时,乡村体育也承载着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比如贵州榕江县,1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超83%,每场球赛的比赛间隙都有当地群众上演民俗风情秀。
最后说直播时代的全民参与。技术的发展让乡村赛事通过平台直播从“线下”走到“线上”,从“幕后”走到“台前”,让手机小屏前的观众“不在现场,胜似在现场”。在主流媒体的密集宣传和社交自媒体的接力传播下,“土味”赛事带来的快乐更是得到“病毒式传播”。比如,在端午龙舟赛期间,“房东又掉水里啦”“抓拍赛龙舟靓照可免半个月租金”等“房东梗”冲上热搜,引发全民热议。
乡村热土释放“幸福能量”
有人说,中国人的根与魂在农村。乡村文体活动不仅能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更对重塑乡村文明和农民精神风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繁荣乡村文体事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那么,具体该怎么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发力。
强服务才能进“心头”。文体空间的意义在于“人”,使用率就是生命力,人流量就是影响力。因此,乡村文体发展需要以人的体验和参与为核心,想方设法引流量、聚人气。设施有了,场地有了,硬件相对完备了,但是单双杠上晒棉被、体育馆里搓麻将的现状何解?破题关键在于增强服务供给。比如,组织真正有专业本领的人才下沉乡村文体一线,对村民们进行运动指导,组织有趣、有味、有体验的赛事活动,让服务真正跟上设施,让文体场馆在声声喧闹中永不退场。
塑内涵才能有“搞头”。“村BA”“赛龙舟”等之所以被大众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活动始终贴近大地、贴近群众。从广东的赛龙舟、舞狮,到内蒙古的摔跤、骑马,乡村体育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既是传统习俗的成功“二创”,也成为振兴乡村文化的点睛之笔。诸暨赵家拳棒、嘉兴船拳、义乌叠罗汉……目前,浙江拥有12项国家级、78项省级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如能用好这些得天独厚的体育遗产,推动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融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体育文化活动,就能吸引村民愿意参与、乐于参与。
会运营才能出“花头”。做强乡村文体产业,运营是关键。“村BA”的火爆绝非偶然,从比赛到场外活动,从网络直播到二次传播,从民宿、餐饮到特产销售,有的出圈现象背后不乏专业团队运营。爆火虽有运气成分,但模式并非无法复制。主动“招兵买马”吸纳人才运营赛事活动,主动接轨互联网将“线下”搬至“线上”,主动开放时间空间链接群众需求,主动盘活村内旅游、民宿等既有资源……只有广泛整合社会资源、跟上当下最热“频率”,才能让乡村文体活动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村民精神富裕的源泉。
文体活动绝不是城市居民的专利,乡土文体之中自有生动的乡村、生动的中国。愿我们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纯粹的快乐,也找寻到乡村文体发展的“密码”。
民间赛事赋能体旅融合
“村赛事”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旅游的单一模式,激励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持续引入多元化、创造性的文化、体育及旅游产业要素,满足游客对于体验和娱乐多样化需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民间体育赛事正在成为促进乡村文体旅融合、夯实乡村体育旅游基础、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重要手段。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举办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的通知》,旨在通过举办全国性、群众性且富有农趣农味的乡村篮球比赛,突出展示新时代农民风采,展现乡村风貌,引领乡村风尚,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比赛的举办将吸引更多民众到乡村参与体育活动,推广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附加消费。以“美丽乡村”为主题,打造“体育赛事+乡村旅游+传统文化+全民健身”多元融合发展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意味着体育赛事+乡村旅游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
在我国乡村振兴与文体旅融合的背景下,“村赛事”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旅游的单一模式,激励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持续引入多元化、创造性的文化、体育及旅游产业要素,满足游客对于体验和娱乐多样化需求。
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民间体育赛事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乡村体育旅游体制机制及政策,激发民间体育赛事在品牌塑造、生态保护、跨界融合、资金来源、人员就业等方面的活力,将民间体育赛事打造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动城乡有机融合、实现更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综合自浙江宣传、中国旅游报、中工网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文字整理: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