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作为从上海乡间走来的农家子弟,黄福弟的人生颇有些传奇色彩。他从祖上留下的那件明代精美青花罐起步,三十余年间,奇迹般地创建起了集一千余件中国历代经典茶具组成的上海粲雅轩茶具文化艺术馆,堪称上海茶具收藏界的一大奇观。
□龚寄托
八月的宜兴,热浪扑面。作为沪上著名紫砂收藏鉴赏家,黄福弟顶着酷暑高温天,现身首届“我最喜爱的当代宜兴紫砂壶十大器型”评选活动,作为专家评委的他神采奕奕。最终,票选出《曲壶》、《高风亮节壶》、《楚汉风韵》等首届“我最喜爱的当代宜兴紫砂壶十大器型”。
呕心沥血打造茶具文化艺术馆
由黄福弟呕心沥血悉心打造的粲雅轩茶具文化艺术馆坐落在上海顾村公园内,这里有着中国历代紫砂茶具、瓷器茶具以及其它材质的茶具共1000多件,琳琅满目,引人入胜。进入艺术馆,犹如走入浓缩版的中国历代茶具博览馆。
作为馆藏重头戏的中国历代紫砂茶具无疑是粲雅轩茶具文化艺术馆最为亮眼的核心部分。凡浏览过馆内陈列的600多件中国历代紫砂茶具的访者,一般皆能清晰地了解宜兴紫砂茗壶近500年的历史行走脉络。
拥有500多件藏品的中国历代瓷器茶具展区同样精彩纷呈。中国瓷器茶具起源于西晋时期,历史更为悠久,时间跨度更大。中国历代瓷器茶具展区基本涵盖了各个时期的发展风貌和时代特色。而中国历代其他材质的茶具展区,展示了民国以前制作的金、银、铜、铁、锡、玉、木、珐琅、琉璃、石雕、椰壳雕等各类其他材质的历史茗壶100多件,风韵各异,美不胜收。
三十余年来,黄福弟一直以为人处事低调而闻名。十余年前,面对盛世收藏大好春天的来临,黄福弟决然打破以往闷声办事的惯例,频频高调亮相。继2010年10月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设立非营利性的艺术馆,长期向公众开放展示其藏品外,并先后参加上海世博展、浙江省博物馆展、中国美术学院朱可心作品展、中国紫砂文化研究会展、中国壶迷展、中国壶友展、全国民办博物馆展、西安世博展等全国各地大展,其作品相继被刊登在《紫壶锦》、《紫砂印象》、《紫砂意象》、《古韵清流》、《盛世紫砂》等众多书籍。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中,黄福弟跻身于沪上百名百位“市民收藏家”之列。今年4月举办的粲雅轩茶具文化艺术馆揭牌仪式以及《粲雅轩藏壶》新书首发式,更是体现了黄福弟与以往不一样的处事风格。朋友圈内有人不解,黄福弟巧妙地答道:“万事俱备,独欠东风。如今该是大张旗鼓为弘扬中国茶具文化尽职出力的时候了,我们当仁不让,义不容辞。”
三十年醉心文化收藏
黄福弟出生于1950年,兴许他们家压根儿与文化尤其是收藏等高雅艺术沾不上丝毫边。然而这位属虎的平民子弟偏爱好舞文弄墨,广交朋友,他当过兵,当过部队机关秘书,用他的话说:“我一生中所从事的职业差不多都与‘文化’两字沾上关系。”也许正是凭借他后天的这份优势,才走入了他家几代人都不敢想象的茶具收藏这片深邃而又广袤的天地间。
回首数十载收藏历程,黄福弟对于第一件藏品记忆犹新。当时他家中有一件青花罐,经好友鉴定,确定为明代天启年间制,品相很好,成为他踏入收藏之路的敲门砖。由于志趣相投,黄福弟结识了一帮藏友,一次同道相聚,相约收藏分工,朋友们一致推荐黄福弟收藏茶具,而他自己也早有此意,不谋而合。
三十年前的一个国庆佳节期间,他与藏友结伴而行,远赴甘肃临夏古玩市场,当时一把民国瓷器茶壶使黄福弟眼前一亮,那壶盖虽然有点残缺,但壶身上的花鸟绘得惟妙惟肖,卓识诱人。黄福弟当机立断,爽快地以60元的还价收入囊中,这是黄福弟正式踏上茶具收藏之路后收藏的第一把茶壶。
作为收藏家,黄福弟把茶具收藏看作他毕生追求的崇高事业。在他看来,凡经他手的一件件藏品犹如命根子,呵护有加,从不轻易出手交易。如今,他创办的茶具文化艺术馆馆藏历代精品茶具逾千件,价值不菲,但作为收藏家的他常守着金屋愁资金。不少人直笑他是壶痴,有谁知这正是他之所以成功的秘笈所在。
盛世里的“弄潮儿”
作为活跃在茶具收藏艺术海洋里的弄潮儿,黄福弟常庆幸自己欣逢盛世,有幸沐浴着中华大地盛世收藏的无限春光。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黄福弟认为,将自己的经典藏品精心包装,结集出书,也是对社会大众传统茶具知识的普及与紫砂高雅艺术的回馈。由他主编的《粲雅轩藏壶》一书整整历时三年,就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即将付印之前,有一把藏品茶具在业内稍有质疑,黄福弟也毫不犹豫地撤换了下来,为的是不给信赖自己的社会大众留下丝毫偏差及点滴误传。
机遇的天平往往向有准备的勤奋者一方倾斜。在《粲雅轩藏壶》一书问世的第二年春天,远在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慕名盛邀黄福弟赴杭,在业界瞩目的高雅艺术殿堂举办茶具收藏展。同时再次将黄福弟展出藏品结集为《壶里壶荼——黄福弟收藏茶具展》一书,由西泠印社印刷出版,成为《粲雅轩藏壶》的姐妹篇。
对于这次杭州之行,黄福弟在感恩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同时,格外感激中国古陶专家张浦生老师,就在这年的年初,八十二岁高龄古陶专家慧眼识才,欣然收黄福弟为关门弟子,精心指点,并亲笔为展出题写书名,为黄福弟赴杭亮壶布展增光添彩。
2017年,黄福弟他们抓住博物馆免费开放日的有利时机,精心推出颇具特色的紫砂系列讲座,每月一次,深受茶具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2018年,由黄福弟他们策划承办的《侈泥春华——首届“粲雅轩杯”紫砂新秀邀请展》成为上海市民节的一大亮点。作为沪上藏壶名家,黄福弟旨在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活动从100余位中青年陶艺师的作品中评选出20位优秀陶艺师全手工制作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影响深远。
这些年来,作为从乡间走来的藏壶大家,黄福弟为让紫砂高雅艺术走入万千寻常百姓家竭尽全力,呕心沥血。每逢重大节庆活动,由黄福弟创新设计的紫砂展示活动,经典藏品陈列加紫砂现场制作展示相结合,效果倍增,抢人眼球。而由黄福弟牵线搭桥,使《百年景舟》——宜兴紫砂艺术展上海特展在上海宝山精彩亮相,与宜兴主会场遥相呼应,反响热烈。
饮水思源情深谊长
作为从乡村田野走来的茶具收藏家,黄福弟饮水思源,深感之所以能在中国历代茶具收藏领域里有所收获,完全得益于时代机遇与个人爱好的机缘巧合,得益于众多良师挚友风雨同舟鼎力相助,一句话,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才使一位普通的市民,奇迹般地圆了年少时的金色梦境。
数十载茶具收藏实践,不仅使黄福弟收获一件件历代茶具精品,更使他收获了广泛的业界人脉资源,在他亦师亦友的交往圈内,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而最让他铭刻于心的,是有幸得到汪寅仙和何道洪这两位当今紫砂业界泰斗式大师的鼎力相助,对于已故的汪寅仙老师,黄福弟更是情深谊长,念念不忘:2003年的春节,黄福弟专程到宜兴拜访汪老师,一则动身晚了,而且偏又碰上堵车,等赶到汪老师家中已是下午一点多了,而汪老师全家十多人饿着肚子等着他一个人。一时间黄福弟愧疚不已。但汪老师毫无半点责怪之意,还执意要亲自下厨,连连说:“我们是一家人,应该到齐了一起吃啊。”大师一番话,暖遍心头,种种顾虑顷刻烟消云散。
2003年10月份,黄福弟从淮阴购得一件“大清乾隆年制”款的紫砂身筒,当时喜不胜收,但美中不足的是茶壶无盖。他曾想方设法请人配盖,始终未能如愿。行内人都清楚,制壶者宁可做三把壶,而不愿配一个盖,可见配盖之难度。而当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汪老师帮忙时,汪老师二话没说,在较短的时间内,配泥、调色、试样、制盖,一次又一次,连配三次,直到她自己满意为止,配好的壶,严丝合缝,浑然一体,连行家都很难辨别。
2018年春,一生视紫砂艺术为生命的汪寅仙老师不幸操劳过度患病住院,黄福弟闻讯后心如刀绞。那段日子里,黄福弟基本没睡个安稳觉,不时为汪老师张罗着在上海的就医事宜。在汪老师最后的那段日子里,黄福弟常常不分昼夜地陪伴在她的病榻边……
对于中国陶艺大师何道洪老师,黄福弟至今铭记在心。在业界,能拥有何道洪老师的壶是当今紫砂爱好者的奢望。可何老师为了圆黄福弟的“道洪紫砂梦”,老艺术家整整花了三年时间,用心构思,精雕细刻,精心制作了一件他自己也称心满意的经典代表作——“岁寒三友壶”,并于2006年和夫人周顺仙老师专程送往上海黄福弟家,而且说什么何老师都不肯收钱。人们都说何老师的作品“千金难求一壶”,而当这千金之壶无偿馈赠,真正成为黄福弟的藏品时,这位历经风雨的收藏家一时无以言表,双眼湿润。
再回首数十载中国历代茶具收藏之旅,黄福弟似乎有着千言万语,但对他来说,最大的感触,苦中有乐,再苦也乐,汇集成两个字,那就是快乐,那种把玩之乐、交友之乐、分享之乐、探究之乐令人心醉。尤其是当他的个人藏品面向社会开放,让市民大众共同分享他的快乐时,那就是这位沪上藏壶大家最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