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党总支书记
高水平利用乡村土地
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
土地作为村集体最主要的资产,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最主要的物质基础。如何利用好集体土地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是村集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天平村作为上海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近年来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完善村庄规划,整合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集体经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规划先行,整合土地,构筑乡村建设框架
2019年我村通过主动参与宝山区罗店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有方向地调整村内土地类型,整合土地资源,为今后村内经济发展储备了土地余量,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下转B4版) (上接B3版)农业用地方面,通过逐步调整村内农作物种植结构,取缔“老、零、散、乱、劣”种植户,基本形成1000亩规模化、精品化、科技化的经济农作物种植基地和采摘基地。将零散的基本农田规整,形成500亩共三个主要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基地。将零散的一般农用地规整,形成汇集休闲鱼塘、花卉、果园、园林的生态休闲基地。商业用地方面,通过郊野规划调整,石太路北侧农村商业建设用地指标大幅增加,新增9个点位的商业用地47.02亩,按建筑容积率1.5计算,增加可开发商业建筑体量约4.67万平米。抓住乡村振兴政策支持的契机,合理调整石太路南侧建设用地的布局,保留部分企业44亩仓储用地,其余调整为25亩康养文化产业用地、54.3亩商业用地、10亩公共服务用地,此次调整为村庄后期开发建设储备了近10万平米的建筑体量。科学合理的郊野单元规划为今后一、二、三产的协调发展,以及天平村全面乡村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腾笼换鸟”,改善风貌,擦亮美丽乡村底板
“绿水青山”不是一时之功。乡村风貌上的逐步改善,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是一项慢功夫也是硬功夫。细细数来,我村做集中居住改造做了9年,去年刚刚完成大郁集中居住区的建造,集中居住改造由专业施工队统一建造,统一设计风貌,增加了房屋建筑面积,完善了公共配套设施,不仅集约利用了土地,也大大的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违法用地整治做了15年,从2007年定点清除违章建筑,2015年开始全面整治,通过落实上海市“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任务,共计拆除55个点位约8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清除田间垃圾300余吨。土地减量化工作做了7年,淘汰清理村内环境污染、隐患突出、产能低端等不良企业近30家,共计复垦土地约120亩。基础设施提升做了5年,投资约660万元提升改造村内30亩高科技联动大棚,完成6条“四好农村路”道路建设,新增、修缮沟渠共计4000多米。在天平村两委班子的持续努力下,村内生态环境、村容村貌才逐步得到全面改善。
产业赋能,发展经济,锚定乡村振兴基石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我村着力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特色农业优势等前期发展成果转化为催生新兴产业崛起的现实优势,倾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温馨走心的乡村服务产业链,激活自身造血功能,让产业更兴旺,让农民更富裕。发展农旅产业,打造800亩特色水果采摘基地、120亩休闲垂钓中心、20亩鱼菜共生体验基地,初步形成休闲农旅雏形。培育特色农业,引进永大菌业有限公司,企业占地155亩,年产菌菇1万吨以上,全年产值1.5亿元。壮大商业产业,通过对村内老建筑的重新规划改造,建设集现代购物、特色餐饮、乡村民宿、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商业经济实体。聚焦康养产业,一期天平康养中心占地10亩,建筑面积9000平米,配备200个左右床位,配套50亩农用地,颐养天年的老人和探望他们的家人一起,尽情体验种菜摘果的现代田园生活。通过与农业民族品牌金禾天润和德国卡尔斯高端农旅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加快养老二期15亩项目用地的投资建设,投入运营后,预计可为村庄带来250万元收入。三期打造天平田园康养综合体,提升村庄整体的产业运营能级。
乡村的命根子在于土地,神韵和底气也来自土地。做好规划管理,优化空间格局,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产业链条,是提升乡村“体质”的根本,也是生态文明战略转型下乡村保证自身未来发展的破题之举。十四五时期,天平村将顺应乡村发展规律,继续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决心,久久为功、从容建设,不断优化农村空间格局、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力求将天平村建设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特色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