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营者之一,包晓东在花开海上生态园已经度过了七个夏天。花开花落间,她曾被公众关注,也备受质疑。未来的不确定里,也许有更多挑战,也可能裹挟着希望,而她始终抱着“安安心心做生态园”的初心。
□记者 曹佳慧
暑气腾腾,蝉声阵阵。盛夏里的花开海上生态园鲜有游客,一草一木自顾自地美丽,偶有微风送来清凉。火热的气温似乎为整个园子按下了暂停键。
自2017年4月开园以来,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花开海上生态园一直备受关注:开园初期,因配套设施不完善而被疯狂“吐槽”;运营步入正轨后,因与所在地待泾村的利益联结机制而闻名,也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去年秋冬,园子里的40万株地肤更是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一炮而红……
生态园副总经理包晓东,已经在园子里度过了七个夏天。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在与园子共同走过的春夏秋冬里,她经历里了许许多多的质疑或是关注。而作为经营者之一,她始终抱着“安安心心做生态园”的初心。
不辜负每一次花开
毋庸置疑,花开海上生态园已经成为金山的网红景点之一。但在这之前,这个园子走了一段艰难的路。“开园时配套设施不完善,刚刚上手运营,后来就遇到了疫情。”包晓东掰着手指算了算,总共开园五年,光疫情就占了三年。
“真的很难。尤其是在与村里达成了利益联结机制后,经营的压力更大了。”原来,生态园每年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待泾村村集体,作为分红收益。于是,包晓东和团队的努力有了更深刻的意义——为了村民的生活富裕。而摆在眼前的问题,除了淡旺季明显以外,还有收入单一。“收益来源仅靠门票,园内没有二次消费的项目。”
景区经营并不是包晓东的专业,经过几年的摸索后,园子的经营步入正轨。在熟悉了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后,思路灵活的包晓东一直绞尽脑汁,希望在园子里开设新项目,或是策划更丰富的活动。比如,春秋两季,气温舒适,他们就在草坪上办田园音乐会;淡季游客少,空出来的草坪用于企业团建再合适不过;露营火了,园子为玩家提供了绝佳的场地;在园子出口处销售绿植盆栽和鲜花,让意犹未尽的游客把美带回家……接下来,在生态园里还能见到售卖咖啡的小车,独特的造型和外观非常适合打卡拍照,等到疫情再平稳一些,园子里或将举办音乐节……
眼下,疫情又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最受影响的就是客流量,有人出不来,有人不敢来。居高不下的高温天里,游客更是少之又少,园子里只见工人们的身影,他们正在为今年秋天“造景”。春花冬种,夏播秋景,花开时,却可能无人来赏。“今年3月底园子开始封控,5月底重新开园,整整两个月,最美好的春天浪费了。”回忆起封控闭园的日子,包晓东便惋惜不已,还带着一丝不甘心。“每年总会碰上些意外,我们也想尽办法,不辜负每一次花开。”
未来的不确定里,也许有更多挑战,也可能裹挟着希望。这世上,不变的是变化,包晓东说,唯有摆正心态,才能心无旁骛向目标前进,只要努力了,就有希望。
花知道答案
白天在园子里忙活,接触各种人,处理各种事务,工作节奏很快,也造就了包晓东风风火火的气场。到了晚上,她与村落一同安静下来,早早便上床睡觉。每周外出采购一次,其余时间都待在村里。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里来回切换,包晓东觉得挺有意思。
乡村总是难以留下年轻人。毕竟这里还是人烟稀少,没有社交,也没有娱乐,园子里的许许多多年轻人来了又走。为何她能在这里待上七年?她还能继续待下去吗?
成为新村民,也是包晓东没想到的。“还好这里有美景。”面对记者的疑惑,她说:“这里确实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但在这里,能学习与自己独处。”她是幸运的,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丈夫,两人都能在村落里找到生活的乐趣。
花晨月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晓东在这里过上了一种低欲望的生活。虽然她不种菜,但她找到了“偷菜”的乐趣,去种菜的同事家摘菜,是她最近的快乐源泉。
过去的七年,也许是因为看过的无数个日出日落,也许是她在这片宁静中读懂了自己的内心。
她开玩笑说,今年会经历“七年之痒”。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为什么留下?也许,花知道答案,总有一天,她也会知道答案。但这都不重要,毕竟,路途上的风景往往更深入人心。她找寻答案过程中的探索和努力,将成为人生中最珍贵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