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泰弘 文字整理/飞侠
乒乓球除了教会我们如何赢,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体面地输。其实输和赢,都同样有意义和价值,但无论输赢,都必须全力以赴。
●在刚刚闭幕的东京奥运会赛场,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其中的传统优势项目功不可没,这几个项目历届是夺金大户,例如:乒乓球、羽毛球、举重、跳水、射击等等,网友亲切地称它们为“中国梦之队”。本次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共5枚金牌,中国队把4枚金牌收入囊中,但令人遗憾的是首届男女混双金牌旁落,许昕、刘诗雯输给了东道主日本队队员水谷隼和伊藤美诚。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乒乓球被国人视作国球,稍有失利热爱这项运动的国人便分外遗憾。其实乒乓球国手只是人,不是神,这么多年已经创造了太多第一、太多奇迹了,如果再对他们苛求的话,岂不是有鞭打快牛之嫌?
其实,这次奥运赛场还有一个作为“海外乒团”一员的乒乓球运动员火了!她就是代表卢森堡的中国退役国手、上海土生土长的老阿姨倪夏莲,要知道,她今年已经58岁了,已经打破了奥运会乒乓球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纪录了。倪阿姨的一生与乒乓球有着很深的缘分,也颇具传奇。她出生在上海,从小就加入了校队,1979年入选国家队,她人生的高光时刻是在第3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和郭跃华一同拿下了混双比赛的世界冠军,因为国家队拥有太多像她这样甚至比她强的优秀球员,内部竞争太激烈,所以她1986年就从国家队退役了,1991年在卢森堡定居。出人意料的是,她定居后,一个人就改变了卢森堡乒乓球运动的落后面貌,卢森堡国家队在她的领衔下,不断地取得佳绩。倪夏莲在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代表卢森堡国家队前后参加了五届奥运会和数不清的世界级乒乓球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个早已退役的中国乒乓球国手,已经到了花甲年纪,还当仁不让地担负一个国家的主力选手,这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乒乓球军团的强大实力。
中国的“乒乓梦之队”之所以这么强大无敌,这与这项运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国人的喜爱有很大的关系。我从小也是个乒乓球爱好者,还记得上小学时,我由于生日月份小,比别人晚一年上学,当我7岁上学后第一次在校园闲逛时,便对操场旁矗立的4张乒乓球水泥台子一见钟情,然后死缠烂打让父亲从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中忍痛抠出钱来,给我买了一副球拍,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球拍,那时候乒乓球拍还是蛮稀罕的,虽然现在看起来它简陋至极:没有海绵,只有一层薄薄的红色胶皮,但我当时兴奋不已,视之如珍宝。
每当下课铃声刚响起,一群学生从各个班级似离弦之箭飞一般冲过来抢占乒乓球台子,我也必定是其中一员。没办法,僧多粥少,不抢不行啊!
当时我和小伙伴对这个小小的“魔球”简直如醉如痴,甚至每天睡梦中也常常与它纠缠和相会。至今我还会想起那些年和乒乓球发生的趣事,由于自己疯狂的“迷恋”,那时的我打球时总是琢磨球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乒乓球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不仅学会了发球,还学会了搓球、削球、拉球、接发球等很多动作。通过乒乓球运动,我懂得了只有真心地热爱并努力付出,才会体会到“累并快乐着”的成就感。
●那段时间甚至在吃饭和休息时我都一刻不停地琢磨如何让自己的球技更上一层楼:怎么才能发威力大的转球,怎么接球,怎么打转球让对手“吃”球,怎么能打出上旋球、下旋球、弧圈球,怎么反手扣杀……即使每次练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我照样兴趣盎然,毕竟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
那时,我和小伙伴每天放学后都逗留在学校打球到天黑,有时甚至到了晚上七八点钟也不忍离去,即使明知回家会挨骂或者挨打,我仍然一如既往地初心不改,天色已经很黑了,可我们仍然迟迟不肯走,其实夜色中已经看不太清乒乓球顽皮地跳来跳去的身影,我们只是凭着感觉挥拍,还美其名曰培养打乒乓球的“第六感”。
大概我在乒乓球这项运动中还算有点小天赋,再加一次次的实战和比赛,我的乒乓球技术不断提高,在周围同学里渐渐成了很牛掰的存在,我也在一次次胜利中名气日增,学校的乒乓球爱好者都知道了我这个年龄最小、个子也不高、但球技一点也不含糊的常胜小将军。
四十多年前的条件可远不像现在这样满大街的兴趣培训班,当然现在乒乓球兴趣班也随处可见,很遗憾当时我们没那个条件,所以打来打去属于“野路子”,没有名师指导,也没有专业系统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球技。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能支撑我直到中年还对它矢志不渝的正是对它单纯的喜爱,不掺杂任何世俗的成分。任何乐趣一旦同自己的生计和职业纠缠起来,那么对它的热爱就会变质了,失去了当初的美好。其实人生中很多事这样,追求胜利的心态固然不错,但是一味急功近利,就会忽略沿途风景的美好。乒乓球给我带来的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快乐,更是一种积极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
其实我父亲也是资深的乒乓球爱好者,他是当地一所大学的实验室主任,在他的实验室里有专门的乒乓球室,里面放着两张乒乓球桌。在幼小的我眼中,他手下的职工个个都是乒乓球高手,但在实验室年度举行的乒乓球友谊赛中,年年都是父亲在球场上夺冠。所以,我当时有个大志向,就是有朝一日能打败他!
当然,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想战胜有二十多年球龄的父亲,简直是痴心妄想,和他打球很多次,都毫不例外地遭遇到了滑铁卢,不过我不气馁、不放弃,败绩反而使自己越挫越勇。于是,我千方百计地和自己周围的乒乓球爱好者中的所谓 “大神”之类的高手打球,取长补短,磨练自己的球技。
我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学校举办了一次运动会,在男生乒乓球这一项,班上没有人报名,体育委员找上我并极力游说我参加,本来得了重感冒的我因背负着全班男生的期望而报了名。一路杀入决赛,最后获得了亚军。这份因努力而获得的荣誉,使我更加热爱乒乓球了。
升入初中后,因为操练机会多,球技直线上升,而且当时不知为什么,大家都是横板握拍,只有我是直板,于是整个初中都知道初一有个直板打乒乓球很厉害的小个子。再后来有高年级的同学来挑战我,实则是来“教训”我,让我知道高年级师兄的权威毋庸挑战。我虽在学校同龄人中球技算得上出类拔萃,但遇上比自己年龄大的好手还是稍逊一筹。现在想起来那时中午和晚上不睡觉跑到操场去打球,然后赢了神采飞扬,输了垂头丧气,真的很怀念当时的执着。
其实我高一时能打赢父亲了,一开始与他互有输赢,但慢慢地他不再是我的对手了,基本是我主宰场上的局面。眼看我实现了从小学起就立下的“宏大志愿”,但看到父亲满眼的失落,我当时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是呀,岁月蹉跎,曾经意气风发、充满干劲的他已经露出了“知天命”男人的一丝疲态。
自己算有点运动细胞的,这么多年来,我还喜欢过足球和篮球,这两项运动中都担任前锋,而且也当过班级队的主力,但我最钟爱的还是这个小小的“魔球”。
●到了高二,学业的压力让我暂时放弃了乒乓球。记得进教室前路过体育馆时,我常常会停下来进去羡慕地看看乒乓球社团的队员打球,然后再默默地离开。似乎乒乓球与我渐行渐远。偶尔在收拾房间时看到陪伴我好多年、布满灰尘的人生第一副球拍,一种复杂的情感便蔓延全身。其实我当时已经有过四五副球拍了,球拍质量更是鸟枪换炮,但第一副球拍怎么也不舍得扔掉。
进了大学校园,终于可以实实在在全身心拥有它了,大一体育选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乒乓球,一句话,只因为我对它一直以来的热爱、钟爱以及挚爱。所以,在这整整4年的体育课上,我很愉快地享受着与乒乓球的每一刻。
真正让我的乒乓球技术得到跳跃式进步的契机是教体育的金老师向校方的一次大力推荐,他在体育课上发现我尽管是没经过任何系统训练的“野路子”,但球技真的不错,不进入校队可惜了,于是,在我19岁 “高龄”时被校方正式收编了。从此,我的课外生活完完全全被这个小小魔球挤占了。
刚开始时,学习和训练互相占据着对方的时间,总是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身份。每次训练结束体力精力都消耗不少,坐下来面对难度颇大的课程很难专注;而长时间的学习又使人懒惰运动。说实话,两种角色的转换很难,训练和学业都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大概一个学期之后,我才逐渐适应过来,训练和学习时不再感觉那么手足无措,也开始为自己的点滴进步感到开心。那时候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努力练球、成事在天。
作为校乒乓球队的一员,我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似乎都与校乒乓球训练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承载着太多我大学时光中深刻的回忆,有欢笑有汗水,也有委屈和释怀,当然,更多的是当自己取得了好的名次、为母校获得荣誉时的兴奋和雀跃的心情。作为校队一分子,有那么几次代表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记得1996年自己很荣幸地代表学校参加了省大学生运动会,幸运地获得了男子单打的冠军,这是我有生以来得到的乒乓球比赛的最高荣誉,当时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和校队队友们彻夜未眠,在教学楼楼顶一边喝着啤酒、一边一遍遍高唱黑豹、唐朝的经典摇滚。
光阴荏苒,四年大学校园生活飞逝而过,有得亦有失,在赛场上,作为一名曾代表母校的乒乓球运动员,我们有责任为学校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乒乓球精神乃至上升到体育精神的认识:体育对于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追求冠军固然不错,但体育精神绝不应局限于此。我一直非常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乒乓球除了教会我们如何赢,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体面地输。其实输和赢,都同样有意义和价值,但无论输赢,都必须全力以赴。训练、学习、比赛还是生活,重要的都不是结果,而是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成为了怎样的人,是否一直怀着一份赤子之心和热忱,这大概是我大学四年里最深刻的感悟。
●参加工作后,由于繁忙的工作和世事的变迁,再加上起初所在的公司没有乒乓球桌,挥拍条件不具备,因此对自己从小就钟爱的乒乓球运动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尤其是有了家庭和孩子后,和小球的“幽会”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来比喻一点也不夸张。
后来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单位有一间专门的乒乓球活动室,这样我天天午休时间就可以和同事去打乒乓球了,和那些同事相比,我的水平属于乒乓球爱好者中比较出色的,甚至可以说“矬子里拔大个”,属于拔尖的。
所以,我成了单位里的“秘密武器”,但凡有需要代表单位的乒乓球大赛,我都会作为第一种子选手出赛,很快就崭露头角,几乎每次都会有奖牌入账,在得到一些物质奖励的同时,我其实更享受比赛本身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心情也得到了放松。
自从重新邂逅乒乓球后,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前每次下班回家不是上网就是看电视、看手机,这样的生活其实很没劲的,时间一长颈椎、眼睛等都出现了问题。生命在于运动,宅家不动哪有和球友一起去乒乓球室尽情挥洒汗水所带来的快乐。
今年我到了50岁,知天命啦,现在每逢双休日,便约几个球友切磋球技,重新拿起拍子,乐此不疲。我们一批球友,把单位乒乓球活动室作为主战场,你来我往,打得好不快活。
由于长期打乒乓球,喜欢运动,所以自己身体不错,各项指标都正常,精力充沛,体型也没走样,这一切都要感谢乒乓球运动,余生我会继续矢志不渝地坚守它,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