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树良 摄/记者 夏常青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在位于浦东国际机场西侧的川南奉公路与闻居路交会处,醒目的张闻天雕塑和主题装置陈列在街角绿地;不远处,一座砖木结构的宅院,一正两厢加偏房,木格窗棂、竹笆护壁,向大家讲述着“张闻天故居”的红色故事。
红色名片,滋养文明乡风
邓三村,一块红色的土地,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就出生在这里。作为浦东新区唯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闻天故居纪念馆也是村里的“红色名片”,向人们展示着伟人精神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迸发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邓三村依托故居红色资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心传承和传播红色基因,新建“闻天文化墙”“闻天长廊”“正能量墙”,成为邓三村一道道亮丽风景线;新开辟“闻天书屋”、“闻天讲堂”,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创立于2018年3月的“闻天讲堂”,是由邓三村党总支部和祝桥镇社区党校联合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专门组建了一支由纪念馆讲解员、张闻天后人等组成的“讲师团”,通过开展书记漫谈、家风家训故事荟等形式,向广大党员群众讲述张闻天敢于追求、乐于奉献、英勇奋斗的一生。
在这些红色精神和文化品牌的推动下,邓三村形成了文明乡风,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活的灵魂。
“做人重在诚,说话重在信”“说真话做真人,尊长辈讲礼仪”……来到邓三村村口,便能够看到一幅幅以村民家规家训为内容的书法作品牌匾,讲述着村民培育优良家风和文明乡风的故事。
据党总支书记朱刚介绍,邓三村围绕乡村文化开展了系列活动,其中历时一年收集了576条家训家规,村民参与率达90%,出版《邓三村家训家规集锦》及《邓三村家训家规践行》两本书籍分发到每家每户,制作安装家训家规宣传牌匾190块,通过家训家规活动重塑文明乡风。
生态宜居,乡村风貌如画
邓三村水系发达,浦东运河、东风河等27条中小河道纵横交错,流经全村。近年来,邓三村拆除沿河违建、消除黑臭河道、打通断头河,同时利用拆后土地打造微景观,新增河岸绿化2万余平方米,大大提高公共绿化率。水环境的综合治理,让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风貌又回来了,整治后的北界河,已成为村民散步休憩好去处。
浦东新区开展美丽庭院建设以来,邓三村先后通过新区美丽庭院“达标型”村、“提升型”村创建验收,实现“五清”工作全覆盖,补齐公共设施短板,打造微观景点12个,家家户户宅前屋后干净整洁,“小三园”各有特色,村内无粪缸和旱厕。
作为祝桥镇农民集中居住试点村,邓三村通过调研协调,11户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先行先试,在三组打造集中居住的样板区域,通过统一设计,彰显具有邓三特色的建筑风貌。
而在2000年建造的闻居苑已成为推行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样板,经过精心规划,合理划分地块,建起了一座座红墙绿瓦、精美别致的小洋房,蜿蜒交错的小路连通着每户家庭,路两旁有序地排列着青翠挺拔的香樟,体现出新农村新美景。
服务为本,实现共建共享
村民参与、共建共享是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并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依靠。
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初,邓三村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等,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举办“乡村振兴,美丽庭院”等主题活动,提高广大村民的知晓率,持续激发村民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建设中,通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抓好红色管家、花样阿姐、卫生保洁等队伍建设,定岗定责,落实考核制度,配备专项资金。及时更新完善村规民约,将村民个人与美丽庭院、美丽乡村建设写上相关的责任与义务并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共建共享新局面。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邓三村也将更多力量反哺到广大村民身上,通过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设立了“四站一室”,并设立了健身点、休息广场等,极大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目前,邓三村部分区域被列入郊野单元规划,借此契机,邓三村将以规划引领带动示范引领,进一步优化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一手抓好产业发展,打造邓三村“绿色经济生态区”,一手亮好红色名片,发展以红色传承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向“环境优美、产业优化、生活优越”的未来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