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4月1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泥塑娃娃“戴”口罩
非遗走上“云课堂”
  今年65岁的史月明,是山西省晋城市高平人,也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泫泥塑”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摆在桌子上的,是一群“戴”着口罩、姿态各异的泥娃娃。“宅在家”“戴口罩”“勤洗手”,是史月明给这些泥塑作品取的名字。

  新冠肺炎出现以来,史月明创作了一系列抗击疫情题材的泥塑和漫画作品。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晋中市网信办开通的“云课堂”为宅在家的人线上教授捏泥塑,希望以此方式激活非遗传统文化的生命张力。

  “鼻子、眼睛、嘴巴,一步一步来,大家看看眼睛有没有神?”史月明在“云课堂”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将一块普通的泥巴“变”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从春节到现在,史月明陆续创作了一组30幅鼠年漫画和10件泥塑作品。从“不串门”“莫信谣”到“听网课”“献爱心”,作品以防疫知识为主题,构思巧妙,笔调诙谐,内容生动。

  “这门手艺传到我这代已经是第三代,我爷爷辈的人就开始捏泥塑。”儿时的史月明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始跟着叔叔学习捏泥塑。

  泥塑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到了清代形成南北两大著名流派,北方天津的“泥人张”、南方无锡的“惠山泥人”。而看史月明的泥塑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大多反映的都是农村里的人、农村的事。

  “我从小喜欢画漫画,泥塑与漫画创作内涵相通,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漫画手法运用在泥塑元素中”。

  挂红灯、放鞭炮、推风车、打陀螺、踢毽子、童年记忆、听爷爷讲故事的孩童,充满了童真童趣。史月明的工作室摆满了神态各异的泥塑作品。而每件作品则均需经过起土、暴晒、水浸、沉淀、过滤、制泥、拉坯、修形、绘画、雕刻、烧制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高平是‘炎帝故里’,我也创作过不少炎帝文化题材的作品。”史月明告诉记者,高平每年举办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系列活动时,有许多台湾人会去看他的作品,并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史月明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珍藏记忆和文脉延续,更是一种乡愁。

  近年来,史月明一直在带徒弟,也带过“洋学生”。平时,他也会走进校园,教学生捏泥塑。他开办泥塑文化体验馆,为喜欢泥塑的人们搭建了一个互动学习的平台。

  疫情期间,通过线上课堂,有上千人跟着史月明学捏泥人,大部分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学。

  “虽然我年纪大了,网络知识比较缺乏,但这个方式传播快,也很方便。”这次的“云课堂”给了史月明一些启发,他希望未来通过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将非遗文化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杨杰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言论
   第04版:新农村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动态
   第07版:热点
   第08版:公告
化危为机 休闲农业再出发
泥塑娃娃“戴”口罩 非遗走上“云课堂”
五部委联合发文尽快恢复发展乡村旅游
遗失声明
东方城乡报热点07泥塑娃娃“戴”口罩
非遗走上“云课堂”
2020-04-16 2 2020年04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