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贺锡廉:劳逸结合、饮食平衡、多用脑
  文/祝天泽 贺锡廉是上海著名科普作家,曾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出版的科普作品有《2000年的奇迹》、《生物工程之窗》、《从生到死》、《健脑新法》、《贺锡廉科普作品选》、《生活中的科学故事》等。

  贺锡廉从事科普写作近40年,接触的养生保健信息、知识多得无以计数。他认为,要从个人年龄、身体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学和做,而且力求“以简驭繁”。他长期从事伏案编辑、写作,曾经发生过颈、肩、腰不舒服,甚至眩晕症状,于是坚持每天做操,无非是加强四肢的伸展、颈、肩、腰的弯曲、回旋等,每天一至两次,每次15分钟。这样的好处是简便易做,占时少,又不受空间、气候的限制,但它确实有助于维护人体系统和关节的正常。

  退休十年来,贺锡廉“退而不休”,受上海广播电视台委托,参与《上海市志》“广播电视卷”的编纂,参与上海老新闻记协约请的写作和编辑工作,担任市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委、节目评委等,每天觉得时间不够用。尽管如此,他注意调节劳和逸的节奏。比方说,回到家,就多做些家务体力活,动脑与动手平衡兼顾。他说:“《内经》中记载: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这其实讲的就是平衡、有序、有度。

  熟悉贺锡廉的老同事、老朋友即便在久违一二十年后相逢,总觉得他不显老,知道他心态宽宏、与人为善。而他也自认为心态是乐观、平和的,虽然忙忙碌碌,却从无畏难或厌倦。他记得,上海有专家在30年前曾对一些长寿老人作过调查,发现“善和静娴、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

  脑健康可能是比肢体健康更为重要的健康问题。30年前,中科院院士、脑生理学泰斗张香桐告诉他,世界上有些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奖获得者已将科研的主攻方向转入脑研究。贺锡廉受此启发,在电台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发起一项《健脑之道》广播征文,著名钢琴家李名强在文章中认为,弹钢琴是一项综合运动,严格的正规训练对人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感受力、反应能力、理解力都会有较大的促进。中国象棋大师胡荣华来稿介绍,脑越用越灵,他在念小学时学会了下“蒙目棋”,这样极有效地锻炼了他的记忆力。征文活动结束后,贺锡廉和同事在市科学会堂组织了一场由小学生“奇才”做记忆算法的演示活动,精准高效的演示博得在场的张香桐院士、陈騊声教授、滑稽大师杨华生和在场一百多位观众的掌声。贺锡廉从许多人的经验中也学到了思路和方法。比如,有空时在象棋网络上与人“捉对厮杀”;用木梳梳头刺激脑皮等。此外,注意经常在新鲜空气的环境里做腹式呼吸,以满足大脑对氧气的需求。

  步入老年后,贺锡廉更注意饮食上的“少”和“杂”,他喜欢吃菜肉馅饺子,年轻时最多可以吃40来个饺子,现在仍然喜欢吃饺子,但只能自我限量,吃18只足矣;说到“杂”,每天早餐吃两个烧卖、一个小红薯,此外还吃十多粒枸杞子、三个大红枣、三颗核桃肉、五六粒葡萄干等,这些都是养生专家提倡的保健食品。中餐基本上一荤二素,比较简单,晚餐则两素足矣。他体会到,这样的饮食提供了日常所需的营养,但又不会过量、伤身,是较为均衡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周
   第A03版:倾诉
   第A04版:健康
   第A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A06版:视觉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写作
贺锡廉:劳逸结合、饮食平衡、多用脑
饭后为何不宜百步走
广告
广告
东方城乡报健康A04贺锡廉:劳逸结合、饮食平衡、多用脑 2018-01-19 2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