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弱势产业,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大家共同努力,自立自强,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本报今日A4版刊发记者采写的奉贤区帮助残疾农户脱贫致富的报道中,该区农委主任吴四军的一番话让人又一次在这寒潮降临的冬季想起了那些弱势产业中的弱势群体。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话语权不足,这种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弱势群体。
在这一群体中,本身生活在尚存城乡差别的农村加上自身残疾的那些人,称得上弱上加弱。
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有哪些诉求与期望?该如何改善他们的处境?需要我们想办法、动脑筋,出一点实实在在的招,让这些人的生活慢慢好起来。
收入增加些、负担减轻些、机会多一些——弱势群体期盼生活能有持续的改善。
收入如何增加?负担如何减轻?机会如何提供?
送培训、送科技、送技术、送真情,归根到底就是送机会。奉贤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些许启发。
对于弱势群体,最重要的是送他们改变生存状况的机会。
贫困只是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发展能力差,发展机会少,是这一群体之所以弱势的普遍性原因。只有针对这两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让他们获得更多工作和发展的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畅通就业渠道、创造发展机遇,这些工作远比逢年过节时送温暖等要复杂、麻烦,要持之以恒地花心思。但是,它却能真正给弱势群体以希望,让他们有奋斗的活力;同时,也使整个社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