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城乡一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3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全漏洞”还需“法律补丁”
  【事件回放】上周六晚间,业界颇具影响力的乌云漏洞平台发布消息称,国内最大的在线旅行服务商携程网存在系统技术漏洞,可导致用户身份证、银行卡号、卡CVV码(即卡号、有效期和服务约束代码生成的3位或4位数字)、6位卡Bin码等信用卡信息泄露。随后,多家银行接到部分曾在携程进行过支付的用户的换卡申请。携程网则回应称,此前已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复,并承诺全额赔偿可能造成的用户经济损失。一时之间,携程旅行网陷入“支付漏洞”风波,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微博热帖】

  @谭晓生:近两年互联网企业泄露用户隐私事件频发,主要是我国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企业违法成本太低。一旦用户信息泄露,或者企业收集了不该收集的信息,也不会面临什么处罚。

  @金雪军:要解决支付安全问题,需要银行、支付机构、监管机构等紧密合作,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从不同方面发力,共同打造绿色支付环境。

  @龙波:携程是行业巨头,又是上市公司,居然也在安全问题上犯这样的错误,只能说没有把用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互联网界整体安全意识淡薄的现状。

  【编者观点】

  携程网的安全漏洞,虽然在两小时之内便已修复,不过是否造成损失还有待观察。从技术上讲,正如相关人员所说,携程的漏洞永远是补不完的,安全架构有问题。可以说,相关网站的安全防范措施和意识不足,远比信息泄露本身更可怕。而携程网的信息泄露事件,再度让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产生忧虑,如何为个人信息撑起“安全伞”,亟待制度解答。

  2013年,在“查开房”网站事件中,免费提供公民酒店入住详细信息查询的网站被曝光,公民隐私遭大范围泄露。除此之外,快递单倒卖、母婴信息泄露……公众信息几乎处于不设防的层次。可以说,携程网的安全漏洞正是时下信息安全的真实写照,其偶然之中有着必然的因素。就安全本身来说,除了技术上的漏洞之外,缺乏严格的责任界定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之前,有媒体对携程网储存用户信用卡信息的做法提出质疑,并指出“银联明文规定禁存信用卡信息”,然而携程网却以“系国际惯例”给予应对。孰是孰非难有明确判断,公众信息安全建立在行业的自律和责任者的“自话自说”上,从根本上还是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外界的质疑和忧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统一的法律要求和安全要求,就不会有清晰的责任主体和保护标准,安全责任就难以落实,个人信息也不可能获得保护。虽然目前我国的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均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文,但说法不具体、不明确,界定范围不清晰,并不具有操作性,无法打击信息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发挥不了保护的作用。

  另外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时下关于信息安全领域,分散的管理主体不仅降低了监管效率,也容易逃避责任。据不完全统计,除了承担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的工信部,公安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都有规章文件涉及个人信息保护。责任主体的“九龙治水”,从而导致了立法的“前快后慢”——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自2003年被纳入立法规划以来,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而携程网式的信息安全事件足以说明,立法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为立法的迟滞不前再次敲响了警钟。

  由此看来,携程“漏洞门”事件作为一个导火索,凸显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迫切。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保障用户利益,增强安全意识,强化技术手段是当务之急。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务必提高警惕,随时注意检查信用卡账单和消费短信,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联系银行方面。从监管角度来说,修改后的新《消保法》中,“个人信息保护”首次被作为消费者的权益确认下来,消费者个人隐私受保护的权益终于有法可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专版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禁毒
   第B08版:社区·副刊
“双色冰淇淋”今年将在沪面向市民销售
点击
关注
抓拍
热议
“安全漏洞”还需“法律补丁”
天气预报
东方城乡报城乡一周A02“安全漏洞”还需“法律补丁” 2014-03-28 2 2014年03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