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上海农业除提供农产品外,在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安全管理、农业观光旅游等方面的功能日益突出,通过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一、二、三产业结合逐渐加强,日益紧密,传统农业产业界限日益弱化,现代农业产业初见雏形。由于农产品生产只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以农产品产出价值反映农业产出规模的方法已无法全面反映上海现代农业经济总量规模。为此,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根据《“十二五”时期上海推进科学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试行方案》,用核算理念对上海现代农业产业产出统计进行了探索研究。据测算,2012年上海现代农业产业产出规模近1300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4倍。
●产出总量破千亿
据测算,2012年,上海现代农业产业产出总量达1297.19亿元。其中,产出规模前3位依次是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农产品产出和农产品流通服务收入,分别为686.46亿元、361.35亿元和188.28亿元,分别占总产出的52.9%、27.9%和14.5%,合计占比在95%以上。
●优质产品稳提高
近些年,上海农产品生产中,通过品牌认证的优质优价产品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种植业、林业生产上积极推进良种覆盖、推广商品有机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加强土壤检测和产品认证,在牧业、渔业产品上加大优质种苗引进和培育,加强防疫和检测,优质农产品比重稳中有升。2012年末,全市获得质量农产品3300个,获得农产品质量认证企业543家。2012年,农产品产出规模达361.35亿元,其中优质农产品产出91.85亿元,增长7.7%,占农产品总产出的26.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优质蔬菜、粮食、水果(含瓜果,下同)产品产值增长较快,产值分别达27.89亿、12.29亿和12.14亿元,分别增长11.3%、22.1%和23%。
●与二产融合靠加工
现代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通过农产品加工,提升初级农产品附加值。2012年,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686.46亿元,增长24.2%。此外,现代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还表现在优质种苗、生物肥料和农业机械装备出售。2012年,农机装备和生物肥料销售分别为4.1亿元和1.22亿元,虽然比重相对较小,但是增速较快,均增长1倍以上。综合看,现代农业中通过与第二产业融合实现的产出规模约710.05亿元,占现代农业产业总产出的54.7%,增长24%,“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21.7%,主要来自农产品加工销售。
●龙头企业作用强
现代农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涉及农产品生产相关服务、金融服务、流通服务、科技服务、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具体表现为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农业保险、农产品仓储和物流、农产品展销、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推广转让、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业文化休闲旅游发展等。2012年,现代农业向服务产业延伸实现产出规模225.8亿元,保持上年水平。其中,农产品仓储、物流和展销服务收入188.28亿元,占比达83.4%。农产品生产相关服务(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等)和农业文化休闲旅游服务收入比重分居二、三,三者合计比重达95.9%。
●科技兴农力度大
2012年,上海农业科技兴农项目扶持力度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收入、技术和装备转让服务收入达3.19亿元,增长1.3倍。农业生产配套服务如病虫害及其他疫病防治投入、生物肥料投入分别为2.52亿元和1.22亿元,增长都在1倍以上。
●农业保险护航好
农业生产由于直接受天气条件和自然灾害影响,规避风险需求迫切。近些年,农业保险在上海逐步发展,对农户利益的保护和对快速恢复生产的扶持作用被广泛接受,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2012年8月初,上海遭遇台风“海葵”,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业保险企业快速启动应急预案,直接经济损失约6亿元,总赔付额近2亿元,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损失,给农户恢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2012年,上海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65亿元,增长29.4%,“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