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农”战线的一名党员干部,我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和体现的价值理念,自觉站稳人民立场这个根本政治立场;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方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从农村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制定政策、谋划工作;要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蕴含的深厚“三农”情怀,为党解决“三农”问题出力,为农民谋福祉办实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农”篇章。作为“三农”战线的一名党员干部,我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和体现的价值理念,自觉站稳人民立场这个根本政治立场;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方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从农村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制定政策、谋划工作;要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蕴含的深厚“三农”情怀,为党解决“三农”问题出力,为农民谋福祉办实事。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上海也是如此。对上海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总书记也给予高度关注。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曾指出:“破除二元结构,就是要把农村抓好,新农村建设这个战略任务,一定要在上海得到体现,不能说我们是国际化大都市,就轻农,就忽视农业,忽视‘三农’。”上海有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但也有二三十年不曾翻建的村屋民宅;有高度现代化、服务设施齐全的城市街区,但也有散落田野、公共服务难以覆盖的零星村落;我们不能只看到城市的光鲜亮丽,而忽略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可以说,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上海的主要短板在农村;对标城市未来发展的定位,上海的主要差距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上海躲不开、绕不过的重大命题,要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将“三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要运用“底线思维”推进各领域改革,并将之与战略、历史、辩证、创新等思维并列,作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改革方法。加强底线管理,推进农业农村改革需要加强哪些方面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把握正确方向:一是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善于确立政绩底线。二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善于确立风险底线。三是要树立绩效意识,善于确立绩效底线。四是要树立防范意识,善于确保落到实处。
推进乡村振兴,还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注重以人为本。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发扬首创精神。乡村振兴要有活力,必须要遵循农民群众意愿,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允许和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三是坚守基本底线。要坚持底线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耕地改少了、粮食产能改弱了,更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辨别交织在一起的诸多关系:一是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的关系。注意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各种要素在乡村实行新的组合,并形成一整套新的运行秩序,让人们愿意返乡回乡下乡,对乡村有念头和想头,有寄托和期盼。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推动乡村振兴,要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三是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要坚持因地制宜,对实现既定目标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做到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有序推进。四是农业价值与乡村价值的关系。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跟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会提高,不再简单是一二三产的融合,而是提升整个乡村的要素价值。五是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一方面,政府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要尊重农民意愿,让群众自主选择振兴什么、怎么振兴。六是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关系。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二者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相互间辩证统一于绿色发展之中。七是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两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双轮驱动、比翼齐飞的“哥俩好”。八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定要留得住“青山绿水”,容得下乡村民俗,记得住乡愁乡情,使这些文化元素和现代文明相交融,成为展现与传播山水美、人文美的重要场景,成为讲好“乡村故事”的重要情节和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本源。
作者系市农业农村委秘书处(效能督查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