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惠忠
长江呵护着两岸青山绿水,在抵达东海入海口时,出其不意地从裹挟的泥沙中酿造一片绿洲:崇明岛。
我出生在这座岛屿上,从记忆起那里满目是滩涂、港叉、芦苇、蒲草及无名草。至夏天,柴草垛、茅草屋蚊虫多,又闷热。在旧居小屋前数百米的岸头港岸坡上,奶奶总要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夕,去割一种秆子粗壮的草,它比其他杂草都长得颈长,青绿色,宽扁的叶子,初嗅有涩味,当再次呼入鼻孔,仿佛脑门子散发出一股悠长的气息,那是原野里带着晚霞余光中炊烟的草木香味。于是,我知道了老家叫这宝贝为香医草,即艾草,是岛屿千余年以来百姓驱蚊虫、避邪疫、图吉利的神草。
奶奶将艾草连秆带叶,三长两短五根一捆,分发给宅子上我家和二堂哥一家,凑巧有邻居跑过,她会递上一把。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和菖蒲于门前,以祈求健康和平安。
那天,我们小孩子还人手一份得到奶奶亲手缝制的香囊,是用农家老布裁制的,几根流苏也是边角料缝纳。小小的香包里装着艾叶、丁香、白芷、黄芪等。至于那些中药材一般人家不种植,但村庄里总有几家会种植一些,奶奶抬着一升落小麦粉或玉米粉上门去换一串枝丫,回来切片,磨成粉,然后用艾叶包裹缠绕丝线装入。
当然,我们还要吃粽子和鸡蛋。我记得端午节的鸡蛋特别好吃,那是煮粽子的大镬子里放鸡蛋一起煮,粽子的清香味与芦叶煮沸后变成茶色,将鸡蛋浸染成另一种风味。当时,奶奶经常说,吃了端午节粽子镬里煮的鸡蛋,夏天不会生疮,不会头痛脑热。
现在想来,那时的端午节艾草门挂、香囊、吃粽子和鸡蛋,倒挺有古风的。也难怪,长大后,我离开了老宅,母亲也是一年又一年从河沟边割来艾草,嘱咐我的爱人挂在门前……
时至今日,我的两代前辈都已走远了,但留下了端午节在我家门前挂艾草的习俗。
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从城里回到老家小镇。我的爱人早已在小镇市场买来艾草、菖蒲,挂在小区11楼住房门前。从电梯一走出,那浓厚的艾草香味囤积在楼道里,我嗅着便有一股亲情在胸间涌动,不由得想起从前的生活过往,感慨不已。
原先乡间随处可以割到野生的艾草,不花钱。即使人工种植的艾草、菖蒲,价格便宜,几块钱一把。如今,端午挂艾草的传统习俗有了新方式,有些商家配上彩色流苏香囊、黄金球等花材,包装成特制的“艾草门挂”产品,身价倍增,少则几十元,多的几百块不等,却吸引一大批年轻人购买和关注。
我觉得这是大好事,传统文化要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创新,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顺应年轻一代求变的思想,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新的文化内涵,得以代代相传。
又到端午节,家门前那串艾草香悠悠,一路飘出了崇明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