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贾佳 摄/文
在松江新浜镇赵王村,管太平的三分自留地里,种着3棵脆李,是从重庆家乡带来的品种,每年成熟时,地里就有家乡的味道。
管太平是村里的家庭农场主,2002年从重庆迁来松江。日子过得红火,不只是从田里的收成看出的。来上海近20年,管太平一家从没放弃向前奔的念头。从脱贫到致富,背后一定带着思维的跃升,这是记者采访管太平时的感受。
生活也是“创业”
一家开在新浜工业园区的小面馆“管家面馆”,乍看并不算起眼,但生意一直挺好的,这是管太平一家的副业,主要由妻子打理。管太平在赵王村承包经营了140亩农田,做农场主将近10年。起步早,经验足,他早已成了种田的老法师。今年,100亩优质稻松香粳1018被村里合作社收购,又有了不小的增收。
管太平是行动力迅速的类型。听他聊起初到松江,虽然环境是新的,但他并没觉得陌生,相反,还适应得很快。“我是那种到哪儿都能生存下来的人。”自19岁起,他就外出闯荡,辗转吉林、福建、北京8年,从开餐馆到做农场主,他更像个创业者,总是那个“走在前面”的。
比如,这个开面馆的“副业”,并不是他第一次经营餐饮。自离开重庆外出打工,管太平就准备好了要学一门手艺,最后,留在北京潜心学川菜,很巧,也是在那时与妻子相遇。在这之后,他成了一名不错的厨师,管太平觉得,有这么一门手艺,生活会安心。来松江两年后,管太平就与妻子萌生了开一家川菜馆的念头。“当时资金不够,就想着能不能申请贷款。”2004年那年,他找到了当时镇三峡移民办公室负责人,因为没有相关政策,也没有先例,负责人以个人名义为管太平作担保,贷出了2万元启动金。很快,在新浜集镇上开出了小镇第一家川菜馆“川香三峡”。餐馆留住的都是回头客,知道的人多,生意也火爆。但多年持续的紧张节奏,让管太平大病了一场。
日子过成了“多面手”
休养时,管太平开始思考未来。2012年,他决定申请做家庭农场主时,村里报名的人并不算多,他带了头。他总说,这是赶上了好政策和好时机。但做农场主的干劲,与创业开餐馆的劲头是一样的。“规模化经营,跟老家种田完全不一样。”管太平觉得,这是一门新手艺,他专跟村里的老农民打交道,学技术,学开农机,两年下来,田间管理也变得得心应手。
可他不想放弃餐饮的手艺。几年前,趁农闲,他把当时正读初中的女儿安顿在朋友家,就和妻子驱车自驾20多小时,从松江到重庆江津拜师学开面馆,“连学了十天。”管太平说。面馆开在工业园区,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学手艺的过程,他已经琢磨出怎么留住地道的重庆口感,再通过改良丰富当地人的口味。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能坐等。”管太平说,这股子精神是从父亲身上传下来的。他眼里的父亲,特别能吃苦,脑子活络,教育兄弟姐妹得敢闯、肯干。眼下虽是秋冬,管太平家的三分地却仍然“热闹”。除了重庆的脆李,还有十几棵梨树、十几棵橘树和樱桃树,成了村里果树最多的一家。每种一个品种,管太平就学着怎么管理这些树。眼下,红萝卜、白萝卜、辣椒和冬土豆将熟,足够一家人吃上新鲜蔬菜。
值得高兴的是,如今,女儿已经在苏州大学读大三。2019年,管太平一家在“以房换房”政策下,进镇上楼住上了新居,装修一新的顶楼复式远眺小镇,仿佛日子也看得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