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平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说过,“如果没有翻译,我们就像是瞎子或聋子一样。如果文化之间没有交流,也许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村庄或自己的城市。”
11月20日,由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周浦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傅雷翻译出版奖”颁奖典礼在傅雷图书馆举行,这是时隔6年,傅雷奖重返傅雷家乡——上海。而本次颁奖典礼所在的周浦镇傅雷图书馆,不仅是全国唯一一家傅雷主题图书馆,更是研究和交流傅雷精神的重要场所。
据记者了解,傅雷翻译出版奖是法国驻华大使馆为促进法语文学及学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于2009年设立的,之后每年,傅雷奖都会评选出两部译自法语作品的最佳中文译作,文学类和社科类各一部,2013年起还设立了“新人奖”,以鼓励年轻译者。最终本届“社科类”与“文学类”两大获奖作品分别为章文的译作《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及黄雅琴的译作《男孩》,而“新人奖”则被90后译者王献收入囊中。
本届傅雷奖共收到参评作品47部,其中社科类35部,文学类12部。终评会由本届傅雷奖评委会主席、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吴佳霖主持,除了八位常任评委及两名上届傅雷奖获奖者宁春艳和汪炜,还有作家孙甘露和政治学专家刘擎作为特邀评委。
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上表示,傅雷先生贡献非凡,在这个以傅雷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举行颁奖仪式倍感荣幸。浦东新区和周浦正在做一项宏大的工作,以纪念这位故乡人,并将他对中法文化交流的特殊贡献发扬光大。他说,“译者不仅是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更身处跨文化对话的核心,作为‘摆渡人’的译者是一个关键角色,他完成的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学到另一种文学、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过渡。”傅雷奖组委会主席董强表示,傅雷奖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晶,如今不仅成为了国内译界标杆,在国际上也有了知名度。十多年来,傅雷奖收到600多部参赛作品,涌现出了二三十名优秀译者,都成为了译界优秀骨干,这无疑得益于傅雷先生的榜样精神。
近年来,浦东新区高度重视傅雷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作为傅雷旧居所在地,周浦镇修缮了傅雷旧居,建成了傅雷图书馆,成立了傅雷专项基金,打造了傅雷幼儿园、傅雷小学、傅雷中学为一体的傅雷教育体系,举办了“傅雷杯”全国少儿绘画大赛、“傅雷杯”上海最美家书征集等系列品牌活动,将傅雷文化品牌打造成为了浦东文化亮丽的风景线。浦东新区副区长晏波表示,浦东正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承载区。浦东将继续保护历史文脉、留存文化记忆,把傅雷文化打造成为浦东文化的重要品牌,不断传承傅雷文化、更好弘扬傅雷精神。“希望本次活动能够成为中法交流的文化之舟,共同谱写‘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中法友谊新佳话。”
另据了解,11月21日傅雷奖相关活动也将在朵云书院举办,包括入围译者见面会,以及两场文学讲座“上海:中法文学在这座大都市交汇”和“创作与翻译的共生与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