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日前,《人民日报》以题为“有了路线图 发展加速度”,报道了广州增城区小楼镇邓山村建设成为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标杆的事例。该村通过广州市政协对口帮扶及地区打造名村的细致规划与实施,由一个曾经的“空心村”一跃成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村”。这则报道给人以启示的地方,就是如何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的实际,调动各方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规划,从而实现可喜的蝶变。
报道说,邓山村背靠梅花岭,梯田遍地,绿水绕村,古乌揽树漫山遍野,古驿道等文化古迹错落分布……在广州市政协努力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专家团队来到邓山村“把脉支招”;文化研究团队对邓山村的历史传说、建筑特色以及民俗节庆等深入挖掘;25家来自珠三角的民宿企业来到邓山村考察洽谈……在摸索实践中,邓山村打造名村的目标逐渐“浮出水面”,发展规划也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建设由此朝着既定的路径、方向迈步。
在市、区、镇、村四级部门联动和村民的共同配合下,邓山村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进度,使村子改变了模样,焕发了生机与活力。经过努力,邓山观星小镇项目开放运营,稻田花海AL智能农业区、沙车精品民宿区、乌揽园环境景观工程等一批文旅景区开放试运营。美丽的乡村环境和逐步改善的发展条件,也使全村外出务工村民返村就业和投资的比例达到30%,邓山茶馆、“邓山山货”农品会、“增农优品”电商平台、“黑金果”乌揽文创……一个个青年“归巢”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起来。如今邓山村,千余亩乌揽树葱郁高大,十里碧道水清岸绿,书院、民宿里不断传出人群爽朗的欢声笑语……
时下,一些地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沉下身子不够,忽视深入细致研究,即使组团下到乡间村里,也是“蜻蜓点水”、粗浅论断,更缺少科学合理规划,大呼隆张罗就来,有时仅凭一股子热情,贪图急功近利,很随意的由领导拍板,财政出钱(也有一些是社会民间资本出钱),搞开发、投项目、建设施、办实体;钱花了不少,带来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项目支撑不下去,便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究其缘由,就是没能有效地联系地域实际,没能切实利用好当地资源,没能有一张科学布局、专业分析得透彻的可行规划图,从而使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人们良好意愿终成一场空。这不是吃力不讨好吗!
广州增城区小楼镇邓山村,在对口单位帮助下,利用自身资源禀赋的实际,通过专家“把脉支招”、专业团队细心考察,绘制了一张清晰可见、心中有底的发展规划图,从而使得原本并不显眼的村子因此走上了村民欢声笑语的蝶变路。它的成功告诉我们,在政府各级部门积极重视、加大投入、村民群众奋发努力同时,乡村振兴需要有一张好的规划,而且是源自实际、充满创意、多姿多彩的新规划、靓规划。唯有这样,乡村发展才能明目标、有方向、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