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3月1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倪巧林:廿年水上探路,把青浦渔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在享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青浦,其丰富的水资源已孕育出青浦得天独厚的水乡农业特色,其中特色水产品和优质水稻已成为展示青浦农业产业品牌优势的核心元素。此外,还包括青浦的茭白、草莓、蔬菜等系列著名品牌农产品。上海淼鑫水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倪巧林,则在廿年渔业路上独辟蹊径地闯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兴业之路,尤其是在特种水产苗种培育创新方面颇有建树。2005年,青浦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成立,倪巧林经遴选出任会长并连任至今。2015年,倪巧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区1000多家合作社中唯一一名获此殊荣者。他还曾先后获上海市郊区科技致富带头人和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成为振兴青浦渔业的“领头雁”和名扬业界的一名行业标兵。

  通过调整养殖结构

  激活青浦渔业

  倪巧林的家乡西岑曾是当年青浦青西地区最大的水乡。由于地处淀山湖畔的黄浦江上游生态水源保护区,拥有发展淡水水产得天独厚的良好养殖水环境,因而长期以来,水产养殖业成了当地“靠水吃水”的农业主打产业和沪上水产批发交易的集散地之一。然而,西岑渔业尽管起家早、声势大、养殖环境生态,但因受制于传统养殖模式及苗种进货价格偏高等各方面条件限制,致使当年的养殖户曾一度陷于同质化恶性业态竞争中,使收入每况愈下,并使西岑曾一度沦为青浦经济基础最薄弱一隅。

  据了解,“四大家鱼”当年在西岑养殖业中也曾有过一段兴盛走红时期。然而物极必反,当发现“四大家鱼”比较好卖,当地养殖户一时全都盯着上,导致最终产能过剩、市场日趋饱和,其单一的品种也让消费者对“四大家鱼”最终逐渐产生了腻味,使市场越来越不景气。而面对市场的潮起潮落,养殖户们当时又拿不出有效对策,不懂如何去调整养殖结构。为了帮家乡渔业重振旗鼓走出困境,1998年,倪巧林下决心从镇副业公司的水产负责人位置上辞去了“铁饭碗”,并通过多途径自筹钱款,在老家西岑创建了一个以罗氏沼虾育苗为主的工厂化育苗基地。

  倪巧林“下海”后,首先从培育高性价比的优质特种水产苗种入手。由于有市、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支持,育苗方法得当,结果倪巧林引进的罗氏沼虾F2代苗种第一年即育出虾苗5000万尾,使当年规模育苗一举获得成功,并使其一跃成为青浦区第一家规模化育虾基地及全市最早持证的6家虾类育苗基地之一。据倪巧林回忆,当时他育出的虾苗不仅品质上佳且价格优惠,每万尾售价较从外地渠道采购的虾苗能节省下1200元左右,从而大幅降低了养殖户们的养殖成本,使基地第一年的自育虾苗很快即被养殖户们争购一空。

  罗氏沼虾工厂化苗育的初战告捷,让倪巧林兴奋地发现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魅力。他进而又通过采集优良亲本的选育进行工厂化培育,并结合独创的交配池、抱卵虾池、育苗池、培育池等四池育苗管理法,来有效提高虾苗的交配率、抱卵率及成活率,从而创出了每立方米水体育苗2.4万尾的佳绩。与此同时,倪巧林还针对西岑水产养殖品种过于单一等问题症结,及时把以“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养殖结构,调整为以养殖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白丝鱼、暗纹东方豚为主。并借力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水产研究所等科技资源平台,先后进行了青虾工厂化与大棚育苗、南美白对虾淡化育苗与尖吻鲈、匙吻鲟、澳洲淡水龙虾试养以及青浦白丝鱼与匙吻鲟的高密度混养试验等科技饲养探索,实现了淀山湖特色水产的创新发展。其中,“太湖1号青虾引种繁育及成虾养殖试验”还被认定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

  在倪巧林的努力下,一家集水产繁育、养殖、仓储、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上海青浦岑湖特种水产有限公司迅速崛起,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创建了上海淼鑫水产品专业合作社,使基地逐步建起了一套从苗种放养→日常标准化养殖→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规范操作。通过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从鱼苗、饲料、技术、销售等方面对养殖户实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鼓励更多养殖户加入合作社行列。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渔业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把合作社特种水产苗种培育推上了一个标志性台阶。

  2013年,倪巧林执掌的淼鑫水产品合作社年产商品鱼、虾达1500吨,成为一家已具有举足轻重市场影响力的规模化经营养殖基地。2017年,基地年产商品鱼、虾则又升至2000吨,在能级提升的同时,让养殖户的收入变得更有保障。其合作社沙田湖基地也由此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及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成为青浦渔业的标杆,为打造青浦渔业品牌形象树立了典范。

  通过异地挖潜

  扩容提升产业优势

  倪巧林在渔业的创新探索路上摸爬滚打迄今已有整整二十年,已为青浦渔业撑起了一块颇具含金量的“金字招牌”。然而,倪巧林却并未就此居功自傲“坐享其成”,而是在前行路上仍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不忘初心。为了巩固与扩大养殖成果,引领广大种植户由传统粗放型渔业向着绿色、生态、环保、高效现代渔业转型发展,他不仅努力为养殖户们创造各种技术培训与外出学习交流等机会,且一步步地不断去完善合作社的设施基地建设,为确保水质环境力推绿色生产方式,率先建起了一流的水产越冬温室大棚,从而有效解决了由于无冬棚保温使水产品同时集中上市而导致的销售难、价格低等传统养殖问题。同时,倪巧林还与广东珠海积极开展两地合作交流,实现了跨地区规模经营。

  倪巧林告诉记者,较之于上海,珠海在气候和渔业市场方面具有养殖周期长、产量高、价格好等诸多利好优势。于是,他瞅准机会与他人合伙,在广东珠海又注资扩容养殖基地7000余亩。通过异地养殖基围虾、白丝鱼、海扁鱼、海贝、美国斑点叉尾鱼等,实施战略扩张,并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申城,入冬后的鱼便会进入休眠状态、影响生长,而珠海气候相对温暖适宜,恰好弥补了上海越冬日里的水产养殖短板。” 倪巧林为此还将青浦淀山湖的土族鱼类原种及立体混养技术带到珠海基地进行优势辐射,在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的同时,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两地优势互补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此进一步激发了青浦渔业的创新活力。

  倪巧林表示,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是他在沪基地的渔业越冬期,因而每逢这个时段,他都会将主要的心思放在上海基地这一头,为越冬大棚的保温、水质调节、饲料投放以及定期给池水增加溶氧等各项渔业管理事宜而忙碌。“因越冬地鱼群代谢产物会较多,尤其是在回暖天,水质易恶化,因而控制好水质水温、保持稳定的水环境是越冬成败的关键。”而等到上海越冬期忙过之后,倪巧林便又要赶赴珠海基地打理业务,全年两头奔波,不辞辛劳。

  倪巧林现已将合作社基地的水产品全都打造成了无公害产品,并为基地创建了一套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且正在为绿色认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以沙田湖国家级标准养殖基地为中心对周边地区不断实施优势辐射,并在基地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及由市农委提供专业设施的快速药残检测室,便于让基地在示范引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做大做强青浦渔业不断夯实基础。记者 陈宗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周
   第A03版:倾述
   第A04版:健康
   第A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A06版:人物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写作
倪巧林:廿年水上探路,把青浦渔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陆桂兴:数十年寻觅异山石
东方城乡报人物A06倪巧林:廿年水上探路,把青浦渔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2018-03-16 2 2018年03月16日 星期五